當電話鈴聲響起,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檢察院駐所檢察官辦公室瞬間寂靜。“有結果了。廣西桂林的陳某珍與陳某符合單親遺傳關系,確認陳某系當地一起搶劫殺人案在逃24年的主要犯罪嫌疑人。”2024年底的這一刻,揭開了化名陳某的盜竊慣犯隱藏24年的秘密。
今年7月14日,該收監執行監督案入選云南省人民檢察院發布的5件刑罰執行監督典型案例。
“影子罪犯”潛逃24年
2024年7月17日,云南省官渡監獄。五華區看守所民警押送盜竊犯陳某辦理入監手續時,因陳某身份信息不明,監獄決定暫緩收押。
這是陳某第10次因盜竊被判刑。判決書顯示,自2002年起,他在江蘇、云南等地流竄作案,始終以自報姓名服刑,此前已有9次盜竊犯罪前科。
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檢察院駐所檢察室于2024年8月初發現,因涉嫌盜竊罪被判10個月的陳某雖已第10次被判刑,卻遲遲未投監。卷宗顯示,其前9次盜竊犯罪均以自報姓名完成訴訟程序。看守所多次發函協查無果,人像比對亦無收獲。
2024年9月12日,檢察室依法發出糾正違法通知書,要求竭盡所能核實陳某身份。檢察官審查時發現關鍵疑點:陳某于2005年刑滿釋放后拒不申領二代身份證,且關于“12歲離家”的陳述無法提供任何細節。
9月25日,檢察室向刑偵大隊發出工作函,建議調整工作思路,突破常規的在逃人員庫比對模式。刑偵大隊采納建議,將陳某血樣錄入全國打拐信息平臺。
10月初,系統比對發現其與廣西桂林68歲的陳某珍存在單親遺傳關系;桂林警方隨后采集陳某珍次子廖某甲血樣,確認陳某與廖某甲為同胞兄弟。
至此,陳某的真實身份水落石出——其系2000年7月25日桂林雁山搶劫殺人案潛逃24年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廖某。
2024年12月13日,桂林警方提訊時,廖某供述了當年作案后化名陳某到處流浪以盜竊為生的全部犯罪事實。
檢察監督的穿透力從何而來
“前兩次公安回復‘無果’,如果我們就此結案,這起命案將永遠石沉大海。”案件承辦人、昆明市五華區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饒建勇的話,詮釋了4個月拉鋸戰中“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監督韌勁。
“廖某有9次盜竊前科,人生軌跡不是在作案就是在服刑,卻存在明顯斷檔。”饒建勇回憶,“一個人寧愿反復坐牢也不愿回家,多次談話均無法說清家庭矛盾,這些反常細節都是重要疑點。”
正是這些疑點,讓檢察機關堅持追查。“我們監督公安機關必須查清其身份,即便真是‘黑戶’,也要幫助其辦理身份證,使其回歸正常生活。”饒建勇表示。
在兩次溝通研判無果后,檢察機關果斷調整偵查方向。“第三次發出工作函時,我們建議跳出犯罪數據庫比對,進行更廣泛深入的信息篩查。”他強調,“辦案要突破慣性思維,越是易被忽視的問題越可能藏著關鍵線索,必須主動作為、協調聯動。”
DNA比對鎖定真兇后,饒建勇深有感觸:“這體現了持續跟進監督的實效。我們絕非簡單送達監督文書就了事,而是較真碰硬,把公平正義融入每一個辦案細節,讓執法司法的公正嚴明在具體履職中落到實處。”
正義防線的“最后一公里”
刑事執行檢察作為檢察機關法律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對人民法院、公安機關、監獄、看守所、社區矯正機構等執行機關的刑罰執行、刑事強制措施執行及監管執法活動依法開展監督,貫穿刑事訴訟全過程,被喻為刑事法律監督的 “最后一公里”。
從24年懸案告破到入選典型案例,該案不僅是對廖某犯罪行為的正義審判,也成為新時代檢察監督工作的生動注腳。它充分證明,唯有以“求極致”的態度深挖案件疑點,以創新機制凝聚多方合力,才能讓法律監督真正成為守護公平正義的堅實屏障,讓每一個企圖隱匿的“影子罪犯”無處遁形。
本報記者 張競予 通訊員 吳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