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
一些人說:打工人移居的盡頭是昆明,這里簡直就是打工人的的烏托邦。而另一些人說:昆明或許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存在諸多問題,與其說是烏托邦,不如用水深火熱來形容更為恰當。
這些人中前者大多數是各大一線城市的精英白領,而后者大多數是昆明的本地人或者其他城市的云南人。而現實中也確實如此,三聯生活實驗室在文章《打工人移居的盡頭,為什么是昆明》中提到:“今年的趨勢開始發生變化,昆明突然間成了炙手可熱的移居圣地。數字游民、離職博主們的IP,集體悄悄從大理、麗江、沙溪、喜洲等地,紛紛變成了昆明。社交媒體上的宜居城市榜單,昆明也頻頻登頂,成了打工人的新晉烏托邦。據目前已在昆明定居的人觀察,遷徙到昆明最多的一類人,是北漂。”
至此如果你是我們公眾號的老粉了,你也不難察覺,我們就是常常說昆明存在諸多問題的后者,如果你是新人的話,可以翻看一下我們往期的文章,就知道昆明到底存在什么問題了。
那為什么會存在這種現象呢?先說結論這個現象揭示了兩種真實卻對立的視角,其本質是資源占有量、生活預期、城市發展階段差異共同塑造的認知錯位。
先說移居者與本地人的認知裂縫,在經濟基座差異上,移居者是“降維打擊”本地人則是“原地掙扎”。移居者多數是手握一線城市積蓄的精英白領,例如北京月入3萬程序員到昆明平均房價1.2萬/㎡全款購房還能再請個保姆,簡直是ta的生活我的夢;而昆明2024年月薪中位數僅4000元面對同一碗米線,移居者感嘆“15元真便宜”本地人則抱怨“又漲了2塊錢”。
其次是移居者與本地人的生活需求錯配,一邊是移居者追著翠湖咖啡館,一邊是本地人者愁孩子看病難。移居者可以享受滇池岸徒步、翠湖咖啡館辦公、四季如春的氣候等等等等符合對“松弛感”的想象;而本地人還在為教育、醫療、物價悖論發愁,例如云南一本上線率全國倒數第五(2023年19.7% vs 北京46%);三甲醫院僅23家(成都78家),腫瘤患者常需飛上海治療;游客區咖啡30元/杯,菜市場青菜卻因旅游需求漲價50%。
還有移居者與本地人的城市濾鏡厚度,一邊是移居者享受昆明作為旅游城市的風花雪月,一邊是本地人吐槽水管凍裂、垃圾清運不及臭氣熏天、下雨通勤大堵車等問題。
數據不會騙人,只會揭示更殘酷的現實:
移居者的“松弛”建立在財務自由與互聯網基建上,本質是購買服務填補城市短板。但認真思考下來,雙方都沒有錯,甚至雙方都是對的。
從移居者邏輯鏈看是合理的:一線收入 → 購買云南低價資產/服務 → 用錢解決醫療教育缺陷 → 享受氣候與慢生活 → 實現“可控脫軌”。
而從本地人邏輯鏈看是真實的:本地工資 → 承受旅游催漲的物價 → 擠不進重點醫院/學校 → 工資跑不贏房租漲幅 → 被卷入“松弛經濟”鏈底端。
當移居者抱怨“商業化毀了淳樸”,本地人嘲諷“游客嫌貴別來”,暴露了當前模式的不可持續,也暴露了昆明的真正挑戰是如何從“代工廠”升級為“共生體”。我認為破局點在于:避免只吸引財富逃離者,需配套高端產業集群,學習成都“新市民積分”,對長居者開放廉租房、醫保異地結算等。
昆明,或許沒有烏托邦,或許只有資源重組中的博弈,移居者的詩與遠方,可能是本地人的茍且現場。真正可持續的“松弛”,或許不是寄生式降維消費,而是通過技術、政策、商業(在地共生品牌)讓兩類人群需求兼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