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喂,李維芳嗎?縣氣象局發布暴雨橙色預警,請立即組織你負責的5戶19人做好轉移準備,收到請回復!”近日,陜西省商洛市柞水縣曹坪鎮九間房村第一片區片長鄧廣學撥通了盯撤責任人李維芳的電話,一場緊張有序的防汛“叫應”隨即展開。這是柞水縣建立健全防汛叫應工作機制后,日常防汛工作的一個生動縮影。
面對汛期可能出現的暴雨、洪水、地質災害等風險,柞水縣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為核心,創新構建“縣—鎮—村—組—戶”五級防汛叫應責任體系,通過明確責任、規范流程、多元聯動,將預警信息精準傳遞到“最后一公里”,為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筑起堅實屏障。
責任到崗到人,織密“五級網絡”。為確保災害發生前預警信息能夠及時傳遞、快速響應,柞水縣將防汛叫應責任細化到每個層級、每個崗位,從縣級領導到村級網格員、農戶監測員,層層簽訂責任狀,確保“人人肩上有擔子,個個都是預警員”。一旦接到叫應指令,責任人需在10分鐘內回復確認,半小時內反饋措施落實情況,形成“指令發出—接收確認—措施落地—結果反饋”的閉環管理。
標準清晰明確,精準“分級叫應”。實行“誰監測、誰預警、誰叫應”和“誰主管、誰屬地、誰叫應”的雙重叫應機制,分級叫應、條塊結合。縣氣象、資源、水利、交通、水文、城管、縣防指等部門和機構在發布預警信息時,叫應縣級領導、相關成員單位、各鎮(街道)黨政負責人、分管企業;各鎮(街道)接收到預警后,叫應各村(社區)負責人和屬地企業;村(社區)接收到預警后,叫應到各小組長和盯撤責任人。各級均按照工作職責啟動應急預案,作出應急響應。
方式多元高效,打通“最后一公里”。各主管部門根據“叫應”信息內容的重要程度,通過協同辦公平臺、電話、傳真、短信、QQ及微信工作群等方式,第一時間將重要汛情信息及應急避險指令發布到相應層級。針對特殊群體特點,采用特殊的叫應方式:對農村老人、留守兒童等群體,由網格員上門通知、銅鑼喊話;在偏遠山區,借助“村村響”廣播、應急燈閃爍等方式擴大覆蓋面。多樣化的叫應手段,讓預警信息既能“快起來”,也能“傳到位”。
聯動演練常態,提升“響應能力”。為讓叫應機制“用得上、靠得住”,柞水縣定期組織責任人開展業務培訓,重點講解預警解讀、應急處置、群眾轉移等技能;每季度至少開展1次實戰演練,模擬不同險情下的叫應流程,檢驗各級責任人的響應速度和協作能力。同時,配備衛星電話、應急對講機等設備,儲備雨衣、手電筒等物資,確保極端天氣下叫應不“掉鏈子”。
如今,在柞水的山間村落、城鎮社區,防汛叫應機制已成為群眾心中的“定心丸”。“只要接到通知,我們就知道該干啥,心里踏實!”紅巖寺鎮居民王大爺的話,道出了當地群眾的共同感受。柞水縣正以扎實的機制、務實的舉措,讓防汛“叫應”聲成為守護山城平安的“安心聲”,為打贏每一場汛期“保衛戰”奠定堅實基礎。(來源:商洛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