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網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事糾紛的妥善化解關乎社會和諧與民生福祉。不同于普通民事案件,家事糾紛往往交織著剪不斷理還亂的情感糾葛,既需要法律彰顯威嚴,更呼喚司法傳遞智慧與溫情。為推進家事審判專業化改革,2018年11月,柞水縣人民法院在下梁法庭的基礎上組建家事審判庭,集中審理轄區婚姻、撫養、繼承等家事案件,著力把握統一尺度,延伸司法社會治理效能,強化弱勢群體司法保護。
近年來,下梁法庭深耕家事審判領域,創新構建了以多部門聯動為基石、案件回訪與心理干預為支撐、經常性普法宣傳為先導的特色工作模式,讓司法力量既成為家庭矛盾的“解鈴人”,也成為親情修復的“黏合劑”。
構建家事糾紛化解防護網
盛夏午后,下梁法庭茶座式調解室內,陽光透過紗簾,投下一片柔和的光影。這里不同于人們印象中莊嚴的法庭,倒像一處能讓心靈停靠的港灣。
“我們今天只是想聽聽你的心里話。”面對情緒激動、言語尖銳的石某,法官汪波語速放緩,目光柔和,心理咨詢師王艷也在一旁低聲勸導。十幾分鐘后,石某原本攥緊的拳頭漸漸舒展,眼神里的戾氣也逐漸消散。
“遇到家庭矛盾,當事人首先要做的就是控制情緒。很多時候,雙方必須先冷靜下來。”汪波說。家事案件往往情感糾葛復雜,爭執過程中情緒對抗激烈,容易激化矛盾。為此,下梁法庭堅持“調解先行”的工作原則,創新建立“首見必調、庭前必調、開庭必調”機制,將調解貫穿始終。在尹某訴石某離婚糾紛案中,石某曾情緒失控揚言報復。法庭掌握情況后,第一時間啟動調解程序,聯系石某進行面對面單獨溝通,耐心傾聽訴求,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當石某情緒穩定后,法庭再通過電話與尹某溝通。這種“背對背”的調解模式,避免了雙方直接沖突。最終,這場可能激化的矛盾被成功化解。
家事糾紛的復雜性決定了其化解不能僅靠法院“單打獨斗”,為此,下梁法庭創新工作模式,主動打破職能邊界,與公安、民政、婦聯等部門建立“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協同發力”的聯動機制。通過將矛盾化解端口前移、服務觸角延伸,形成覆蓋“事前預防、事中調解、事后修復”的全鏈條治理格局。
在具體實踐中,對于存在風險的婚姻家庭案件,承辦法官不僅積極開展約談調解工作,還會及時向可能受害的一方當事人作出風險提示,指導其做好安全防護。同時,法庭充分發揮多元解紛機制作用,通過加強與民政、婦聯等部門的常態化溝通協作,實現信息互通、處置聯動,確保將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針對家庭暴力、婚姻危機等特殊家事糾紛,下梁法庭還與多部門聯動,建立了“緊急干預”機制。在張某訴孟某離婚糾紛案中,當孟某出現報復性言論時,法庭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一方面指導張某采取必要的自我保護措施并保持報警渠道暢通,另一方面迅速協調縣委政法委、轄區派出所及村委會組成聯合工作組,對孟某實施動態管控,有效防范了暴力事件發生。對于面臨人身安全威脅的婦女兒童,法庭則依法及時簽發人身安全保護令,通過司法強制力為弱勢群體構筑安全屏障。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下梁法庭家事審判庭辦理的1161起婚姻家事案件中,既無發回重審或改判情況,更實現了“民轉刑”案件零發生。
這些數字背后,體現的是下梁法庭將個案審理延伸至家庭關系修復和社會風險防控的治理智慧——每一起家事案件的妥善處理,既是法律糾紛的化解,更是社會細胞的修復。
筑牢家庭關系修復“暖心墻”
一紙判決易,親情修復難。家事案件的審結并非終點,而是家庭關系修復的起點。許多糾紛在判決生效后,當事人之間的情感裂痕仍未彌合,甚至可能因矛盾積累再次引發沖突。為此,柞水縣人民法院下梁法庭創新推行“案件回訪+心理干預”機制,通過持續跟蹤、專業疏導,幫助當事人化解心結、重建信任,真正實現“案結事了人和”。
針對矛盾尖銳、當事人情緒激烈或法律意識淡薄的案件,下梁法庭始終堅持“案后不撒手”,建立跟蹤回訪機制,對調解、判決履行情況定期回訪問效,做好判后答疑釋法工作,防止衍生矛盾、案件發生。實踐中,回訪成了“移動調解室”——許多家事案件雖已判決,卻因履行細節再生分歧。在一起離婚案件中,男方以“孩子不需要這么多錢”為由拖欠撫養費,法官在回訪中獲悉后,立即聯系男方釋明民法典中“撫養費應滿足子女實際需求”的規定,并促成雙方簽訂《撫養費支付明細單》,明確費用用途。最終,男方不僅補了欠款,還承諾按時支付。這種“回訪+調解”的模式,使家事案件自動履行率顯著提升。
2025年第一季度,下梁法庭通過回訪,督促3起撫養費糾紛案件當事人主動履行判決,辦理兩起撫養費糾紛執行案件,切實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除了法律層面的履行,法院更關注當事人的心理重建。下梁法庭聯合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組建“家事心理援助團”,為當事人及其家庭成員提供心理疏導,避免情緒失控導致的“二次傷害”。其中,未成年人成為重點干預對象——法院設立“兒童心理驛站”,對涉少家事案件一律進行心理評估,并制定心理修復方案。在一起撫養權糾紛案中,11歲的孩子因父母長期爭吵出現失眠、厭學癥狀,心理咨詢師通過“家庭沙盤游戲”發現其內心恐懼,隨即設計“親子和解工作坊”,讓父母在互動中直面孩子的痛苦。最終,雙方達成共識,承諾減少沖突、增加陪伴。這種“以孩子為中心”的干預模式,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家庭糾紛對未成年人的傷害。
2024年,法院共開展上門回訪心理疏導4次。一位接受輔導的當事人感慨:“原以為官司打完就各走各路,沒想到法院還記掛著我。”
搭建家事法律知識“傳播橋”
家事審判不僅關乎法律裁決,更是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石。柞水縣“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的重要部署,將黨建引領貫穿家事審判全過程,積極推動家事審判工作深度融入基層治理體系。
在具體實踐中,下梁法庭創新工作方法,通過大數據分析繪制婚姻家事案件分布熱力圖,與案件高發區域的村委會聯動,通過組織召開婚姻家庭矛盾糾紛預防排查化解座談會,推動矛盾糾紛前端化解,實現源頭治理,為基層社會治理注入司法動能。法庭還針對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如婚姻財產分割、遺囑訂立、老年人贍養和未成年人保護等,精心編撰《家事法律知識手冊》《常見糾紛應對指南》等普法資料。這些材料創新采用“案例+問答”的形式,將晦澀的法律條文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家常話”。
在普法宣傳方面,下梁法庭突破傳統模式,構建了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全方位宣傳體系。一方面在社區服務中心、婚姻登記處等場所設立“家事普法角”,通過法律書籍和宣傳短片普及法律知識;另一方面積極運用新媒體平臺,通過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渠道發布“家事法律小課堂”等內容,擴大普法覆蓋面。這種常態化的普法宣傳不僅提升了公眾法律素養,更在全社會營造了尊法守法的良好氛圍。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家事審判工作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安寧,是司法為民的重要體現。下梁法庭通過構建矛盾化解網絡,讓家事糾紛在協同共治中得到妥善解決;通過案件回訪和心理疏導,傳遞司法溫度,促進家庭關系修復;通過創新普法方式,讓法治觀念深入人心,從源頭上預防糾紛發生。從人身安全保護令的簽發到心理干預的實施,從案后回訪到普法宣傳,每一項舉措都彰顯了司法機關守護家庭幸福的決心。下一步,柞水縣人民法院將繼續探索家事審判改革新路徑,讓法律的剛性與司法的溫情相得益彰,為構建和諧家庭、和諧社會貢獻更多司法智慧。(來源:商洛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