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過去的7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白宮簽署“全面遏制芬太尼販運法案”時,言語間透露出耐人尋味的轉變:“我認為中國一直在幫助我們……他們正在邁開大步。”這與他數月前將芬太尼問題作為對華加征20%高關稅的激烈借口形成鮮明對比。
特朗普政府的對華策略,正經歷一場靜默的重新校準。彭博社敏銳捕捉到這一變化,指出特朗普已“軟化對華語調”,其核心團隊正努力營造對話氛圍,目標是促成高層會晤與貿易協議。這位曾高喊“貿易失衡”的總統,如今悄然將焦點轉向尋求類似其第一任期內的采購協議。一個顯著信號是,在英偉達CEO黃仁勛積極游說下,美國政府批準了向中國銷售H20芯片——此舉直接松動了嚴防關鍵技術流入中國的既定方針。
經濟現實的壓力無法回避。財政部長貝森特公開暗示原定8月12日到期的中美關稅休戰期具有“靈活性”,甚至可能再延長三個月。當美國對盟友揮舞關稅大棒之際,對華策略卻呈現罕見的彈性。特朗普本人更在匹茲堡的演講中透出矛盾心態:一邊宣稱要阻止中國在AI領域“得逞”,一邊又強調將“以非常友好的方式斗爭”。
特朗普的轉向猶如一顆投入湖面的石子,新德里察覺到了不一般。《經濟學人》揭示印度精英層面對特朗普回歸的“慌亂”。他們曾深信印度能成為美國制衡中國“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今卻憂心忡忡。新德里的政策人士私下坦言:“印度從未真正打算冒著巨大風險對抗或挑戰中國。”所謂強硬姿態,不過是“煽動美國關于印度可能對抗中國的幻想”。
這種戰略窘迫在現實中暴露無遺。當特朗普為印巴沖突“搶功”甚至渲染核戰風險,又高規格接待巴基斯坦陸軍參謀長時,印度精心扮演的“關鍵盟友”角色瞬間褪色。更令印度如坐針氈的是特朗普7月14日對“所有與俄羅斯貿易國家”發出的次級制裁威脅,這直接刺破了印度在俄烏問題上游走于美俄之間的幻夢。
經濟領域的無力感同樣清晰。印度承接“友岸外包”的設想遭遇現實挑戰:中國已召回工程師并限制高端設備出口,而特朗普對盟友的關稅攻勢甚至猛于對華施壓。印度商界與政策制定者在是否追隨美國與中國“脫鉤”的問題上陷入深刻分裂,國家戰略的模糊性暴露無遺。
面對變局,務實外交正悄然回歸。印度外長蘇杰生五年后首度訪華,坦言“兩國關系持續正常化可產生互惠互利結果”;而特朗普團隊收到中方訪華邀請后,精心規劃了一條“先英后亞”的外交路徑。
9月他將以最高規格國事訪問英國,在熟悉的“外交安全區”預熱;繼而可能借10月APEC與東盟峰會“順道”訪華。這種多邊場合下的“順訪”安排,既能規避國內鷹派指責,又能保全中國的外接待尊嚴。若最終成行,韓國可能成為行程的第三站,這個中美利益交織之地,將成為平衡表演的完美舞臺。
中美關系確實呈現出新的可能。除科技領域管控松動外,芬太尼問題上的合作姿態、高層會晤的積極籌備、外交語言的和緩,都指向一個事實:當針鋒相對的關稅戰讓雙方筋疲力盡后,尋求實際利益交匯點成為更理性的選擇。甚至國務卿魯比奧,這個曾經的國會“頭號鷹派”,在與中方外長會晤后也不得不承認對話“非常有建設性”。
世界政治舞臺的聚光燈下,國家利益的算計從不浪漫。特朗普的語調放軟,源于商人的實用主義本能,芬太尼合作可換實際治理成果,關稅休戰能穩股市預期,芯片銷售可保企業利潤。而印度慌忙澄清“演戲”,則赤裸裸揭示了小國在大國博弈夾縫中求存的現實,當靠山可能轉身,臺詞必須重寫。
這場大國關系的微妙轉向再次印證:國際政治中從未有永恒的敵人或朋友,唯有永恒的利益考量與審時度勢的智慧。特朗普放下部分對抗身段,印度匆忙修補對華關系,世界正見證現實政治邏輯對意識形態喧囂的又一次校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