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上海市國資委下屬相關機構首次組織“穩定幣學習會”,引發行業廣泛關注。在當前全球政策不斷演化、區塊鏈基礎設施進入新一輪建設周期的背景下,這一信號或許預示著中國式“鏈改”正在邁入現實探索階段。
而圍繞穩定幣、鏈上資產映射(RWA)、身份治理與金融科技的交匯點,正在催生出新的系統性機會。本文將從政策脈絡切入,剖析 Web3 技術與實體經濟結合的痛點與可能路徑,并以 MetaUserDAO(MUD)為代表,探討在身份與信任層面如何支撐合規與規模化的基礎設施。
一、政策信號釋放:穩定幣學習會透露了什么?
這次由上海地方國資主導的穩定幣學習活動,意味著監管視野開始從“觀察”邁向“理解與對接”。長期以來,穩定幣在中國的語境中常被歸類為“金融風險源”,但隨著數字人民幣(e-CNY)逐步推進,與“鏈上可編程資產”并行存在的市場邏輯正在被重新理解。
相比以往的封閉姿態,學習會的召開暗示了兩件事:
● 其一,監管層正在研究“本地化替代方案”,對標海外穩定幣的技術路徑與運營機制;
● 其二,鏈上資產、身份、審計與信用等基礎設施建設,可能被納入“監管沙盒”的框架中試點推進。
換言之,從“合規視角重構區塊鏈”不再是口號,而是逐步顯性的路徑選擇。
二、中國RWA與穩定幣落地的痛點與機會
盡管全球 RWA(Real World Assets)敘事正熱,但將其真正落地于中國市場,依然面臨三個結構性挑戰:
數據不可驗證:金融資產映射鏈上缺乏權威憑證機制,導致套利空間大,流動性缺乏信任基礎。
身份不可分層:目前 Web3 多數系統無法區分用戶風險等級,DeFi、RWA場景缺乏可執行的準入標準。
合規不可承接:監管關切的信息公開、審計溯源、行為審查等維度,缺少鏈上原生的協作機制。
因此,單純的“上幣”“發鏈”或NFT方案難以構建出可持續結構,基礎設施升級將成為關鍵。
三、基礎設施層的應對方案:MetaUserDAO(MUD)的路徑探索
在上述背景下,以 MetaUserDAO(MUD)為代表的一批新型 Layer1 公鏈,正嘗試從底層協議層面解決信任與可治理的問題。
MUD鏈的核心特色在于原生嵌入AI驅動的動態身份系統,并構建出基于用戶行為與歷史交互的“鏈上信用標簽”體系。該系統可作為:
● 穩定幣與RWA發行的準入層: 通過標簽判斷用戶合格性、資產匹配度、治理參與資格;
● 合規模塊的輔助組件:支持鏈上行為追蹤、權限分級、審計接口開放;
● 身份驅動激勵系統的底層工具:用以區分真實用戶與刷子,優化激勵模型與DAO治理。
不同于外掛式DID協議,該方案通過與 Layer1 深度融合,提升數據的可信性與組合能力,在理論上更接近“合規預期中的可編程金融底座”。
四、鏈上身份驅動的中國式鏈改可能路徑
“監管+基礎設施”雙重信號交匯,將是未來一階段中國區塊鏈發展的主軸。從當前趨勢來看,類似 MetaUserDAO(MUD)所代表的“身份即信任”模型,不僅可以服務于 Web3 原生場景,更有望銜接金融科技、政府服務、合規數字資產等多個維度。
值得關注的方向包括:
● 在央企、國企背景下,試點“鏈上身份+資產映射+審計機制”的一體化平臺;
● 以標簽信用系統作為連接用戶與資產風險評級的中介工具;
● 建立“可監管的DAO”,通過鏈上治理結構參與基礎設施運營與反饋閉環。
穩定幣也許只是切口,身份系統才是真正的基建核心。
結語:從Narrative到Infrastructure,中國的鏈上信任重構開始了
過去幾年,區塊鏈產業更多是由“敘事”推動向前。而眼下,基礎設施如何構建起可用、可信、可審計的用戶層,將直接決定是否能夠真正落地金融、產業與監管三方共贏的格局。
MetaUserDAO(MUD)雖然尚在早期建設階段,但其在鏈上身份與RWA協同方向上的底層設計,為行業提供了有價值的參照路徑。
當國資委開始研究穩定幣,我們應當意識到:中國式Web3,可能真的要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