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一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國趨勢。
生娃這件事,在過去是不講什么經濟效益的;亦或者說,過去即便人們講經濟效益,但那也是潛意識的;例如養兒可以防老,嫁女要收彩禮等等,雖然講經濟效益,但在生娃這件事上,卻沒有太多的顧慮。
但今天不同了,人們真正有史以來第一次開始把生娃和一個家庭的收入放在一起比較了。
基于這一點,不僅僅是福建,當全國出生人口都開始斷崖下跌的時候,背后一定是收入和成本之間的關系出了問題。
理解這一點并不難。80后90后出生的時候,父母幾乎不需要考慮家庭收入,因為大家一窮都窮,最重要的還是,養育這件事,沒什么太大的經濟負擔,無非就是比平常吃好一點,實在是沒有好吃的,那就是吃奶水,甚至是像大人一樣喝粥,總體來說,養娃無法就是添一雙筷子的事情。
但今天,養娃的成本在急劇增加,而另一邊,養娃帶來的回報卻又在不斷遞減,或者還是未知數,最終在這兩個因素疊加之下,不少家庭在生娃的時候,都必須要“掂量掂量”自己家的經濟實力是否足夠。
而福建的出生人口,又是一個特例,放在全國范圍內來看,都比較嚴重。福建出生人口從2017年的58.4萬人降至2021年的29.6萬人,4年間下降了43%。
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成本的變化。
隨著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不斷下降,而生育、養育、教育成本不斷上升,這兩個因素都會導致生育這件事已經喪失或即將喪失勞動力再生產的意義。
我們假設生育成本的增長快于勞動報酬的增長,那么這兩條曲線一定會在某一天交匯,屆時勞動力再生產,這個經濟學上天經地義的假設,就可能成為偽命題。
而今天,我們的育兒綜合成本已經很高了。
按照育媧人口智庫的數據,我國目前把一個孩子撫養到17歲的平均成本在53.8萬,約合人均GDP的6.3倍。
這個數字乍一看似乎還不錯。因為一個勞動力理論上可以創造30至40年的價值,也就是上班時間,因此投入6.3年的產出去撫養一個勞動力還是有利可圖的,至少具備經濟效益,不管是對家庭還是對國家來說,都應該生育。
但為什么今天家庭生育在下降,而國家又在大力鼓勵生育呢?
這其中還有一個數據具備偏差,那就是人均GDP。
我國的撫養成本是人均GDP的6.3倍,且一個孩子的撫養成本幾乎全部都由家庭承擔(還有部分育兒補貼),但我國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占人均GDP的43%,按照這個比例去換算的話,撫養一個孩子到成年的真實成本是多少?
答案是16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這意味著啥?
這意味著僅僅是把一個孩子撫養到成年,就需要消耗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16年,但你以為這就完了嗎?
把兒女撫養到十八歲,還需要讀大學,讀了大學還需要就業、結婚、買房等等,這些全部的成本加在一起,是一筆天文數字。
對父母來說,要想等到自己的兒女能夠產生實際的經濟回報,至少要到25歲左右,而一個人平均的工作年齡段是多久呢?
是30至40年。
用25年的時間去換兒女工作30到40年,對父母來說,在今天幾乎是一個“穩賠不賺”的買賣。
即便我們樂觀一點考慮,就以撫養到成年終止,那么也要消耗掉這個勞動力期望收入的五分之一以上,而這個勞動力之后也是有生存成本的,即使他能夠維持59年不吃不喝的辟谷狀態,那么一項跨度60年但實際回報只有4倍的投資,顯然也不是很劃算。
而福建的特殊之處在哪里呢?憑什么4年出生人口就下滑了43%?
答案是福建的撫養成本比全國平均水平還要高。
2024年,福建把一個孩子撫養到成年的平均成本高達65.9萬元。反過來,福建省2024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7857元。
用福建平均撫養成本除以福建人均可支配收入,得到的數字大概是14年左右。
這意味著在福建,把一個孩子撫養到成年,需要消耗14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這個數字盡管比全國平均數略低,但也沒有低到哪里去。
這里要普及一下什么是人均可支配收入。按照百科的定義,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可支配收入除以常住人口數后得到的平均數。即居民能夠自由支配的收入,是居民可用于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
按照這個定義,在福建撫養一個孩子至成年,就需要一個人不吃不喝14年才行,從某種角度來看,今天的撫養成本,已經快趕得上房價了。
而福建的房價,還不低。福建沿海城市如廈門、福州等地房價居高不下,購房成為年輕人的沉重負擔。廈門平均房價每平米達數萬元,年輕家庭在背負高額房貸后,生育意愿也顯著降低。
很多人今天會反駁,說自己生娃的目的不是為了經濟,不指望孩子給自己養老;但如果父母們真的這么說的話,就不會看著不爭氣的兒女而氣憤,更不會那么雞娃。
如果生娃真的可以在今天放下經濟指導,那么我們的教育,可能已經能夠比肩歐美了,至少從孩子快樂學業減負的角度來看是這樣。
而事實顯然不是這樣。
福建的問題,放在全國范圍內來看,一樣可以解釋得通。
未來,如果要想出生率繼續上漲,那么唯一的辦法,就是讓人均可支配收入能夠頂到天,能夠一路上漲,一路狂飆。
否則,一旦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放緩,那么我們可能會看到,撫養成本越來越重,而生兒育女屆時帶來的經濟回報,反而可能會使父母,一個家庭的經濟條件,更雪上加霜。
過去生娃是添一雙筷子那么簡單;但今天生娃,可能會讓父母頭疼欲裂,滿腦子想著如何賺更多的錢,但還是只能夠“望子興嘆”。
撫養成本上漲,是現代商業社會經濟增長的必然結果;但相應的,當撫養成本急劇上漲的時候,現代商業社會還會帶來另一個必然的結果,那就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加速上漲。
當這個兩個指標開始不同步的時候,甚至差距到了十幾倍的時候,這個時候年輕人即便想生,但看著生后的一連串賬單,也會感到無能為力。
育兒返貧,這是未來我們一定需要堅決遏制的一個趨勢,也是實現出生人口扭轉的必要攻克點。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