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糕有個好聽的名字叫 “瑪仁糖”,是新疆街頭常見的糕點。琥珀色的糖塊里嵌著核桃仁、葡萄干、巴旦杏,看著像塊透亮的寶石,咬一口又甜又香。可這幾年,愿意停下腳步買塊切糕的人越來越少 —— 哪怕現在商販們都明碼標價,規規矩矩做生意,路人還是擺擺手繞著走。這到底是為啥?主要有以下3個原因。
一、壞名聲一旦刻進心里,再想擦掉太難了
老輩人常說 “一次上當,十年怕騙”,這話用在切糕上再合適不過。早幾年,“天價切糕”“強買強賣” 的新聞鋪天蓋地:有人只是讓攤主 “少切點”,結果一刀下去稱出幾百塊;有人想不買,就被圍著不讓走…… 這些糟心事像釘子一樣,釘在大家對切糕的印象里。
現在雖然沒人敢強賣了,價格也標得清清楚楚,可路過的人瞧見切糕攤,腦子里先冒出來的還是那些負面新聞。“萬一他切多了逼著我買咋辦?”“這價格看著便宜,會不會稱上做手腳?” 哪怕商販舉著價簽喊 “放心買”,消費者還是犯嘀咕:“算了,別給自己找不痛快。” 就像被蜜蜂蟄過的人,再看見花叢都得繞著走,切糕的壞名聲,早把大家的信任磨沒了。
二、成本高還 “壓秤”,一小塊就夠嚇退人
切糕賣得貴,不全是商家黑心 —— 你看看它用的料就知道:核桃仁、巴旦杏、葡萄干,哪樣不是干貨里的 “貴價貨”?再加上熬糖用的葡萄糖漿,算下來成本確實不低。可更讓人咋舌的是它 “壓秤” 的本事。
這東西是把食材和糖熬稠了再壓實的,密度大得驚人。就像一塊海綿吸飽了水,看著不大,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商販明碼標價 “一兩五塊”,你覺得挺便宜,讓他 “切薄薄一片”。可這片 “薄薄的” 切下來,往秤上一放,說不定就有二兩多 —— 一算賬一百多塊,比買斤牛肉還貴。普通人家買塊糕點,誰愿意花這么多錢?就算知道用料好,這 “按兩算” 的價格,也足夠讓人望而卻步。
三、“切了就得買” 的規矩,藏著讓人犯怵的隱憂
買切糕有個老規矩:切之前你可以比劃著說要多大塊,可刀一旦落下去,切下來多少就得買多少,想退是不可能的。商販說這是怕切開的切糕不好再賣,可在消費者眼里,這規矩太 “霸王” 了。
誰也沒長透視眼,哪能精準判斷 “一刀下去” 到底是三兩還是半斤?萬一攤主手一抖切大了,幾百塊錢就得掏出去,不買還可能爭執起來。有游客試過:“我說要十塊錢的,他一刀下去稱出八十,說‘切都切了不能退’,最后只能硬著頭皮買。” 現在就算商家態度再好,這句 “切了就得要” 還是像根刺,讓人不敢輕易開口說 “來一塊”。畢竟誰也不想花錢買不痛快,與其擔驚受怕,不如干脆不買。
其實這兩年,正經的切糕商販早就改了老毛病:價格標在顯眼處,切之前反復跟顧客確認 “這么大行不行”,稱的時候還會把秤桿抬高點讓你看清楚。可壞印象一旦留下,想讓大家重新接受,怕是還得等些日子。
話說回來,要是現在街邊有攤切糕,明碼標價,切之前跟你確認清楚,你愿意停下來買一塊嘗嘗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