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周天氣有點折騰,熬過高溫又是暴雨預警,帶娃出門都不方便。
最近成都三大博物館都有重磅展覽,倒是可以去看看,吹著空調(diào)慢慢逛,不操心。
這是成博暑假的重磅展覽,終于在成都也能看到以古典雕塑為主的展覽了。
展品全部從英國利物浦國家博物館搬來,這也是這些古典藝術品第一次到中國來。
可以帶孩子感受人類早期對宇宙秩序、生命價值與社會倫理探索的過程,至少能近距離接觸珍貴的古典文明,也是一次不錯的體驗。
兩千多年前,中國和希臘在亞歐大陸為人類文明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作為古羅馬文明發(fā)源地和文藝復興搖籃的意大利,其歷史古跡和文學藝術也是影響至今。
通過125件(套)藏品和76件經(jīng)典古典雕塑,一次性感受從古希臘到羅馬帝國全盛時期的藝術。
展覽分為三個部分:「眾神之境」從公元前6世紀的雕塑開始,人物莊重對稱,形象看起來稍顯刻板,但這正是古典時期神像的面部設計追求 "人性" 與 "神性" 之間的微妙平衡。
古典時期的雕塑作品都有種和諧的美感,到了希臘化時期,雕塑人物的表情和動作變得更豐富,人類的情感展現(xiàn)得更加細膩。
這些知識在每個區(qū)域都有詳細的圖解,可以和孩子一起慢慢看,也可以通過成博公眾號的免費講解來知曉。
「眾生之相」部分,是古羅馬與古希臘文化的交融。在西布莉雕像等身上能看到羅馬的習俗,這時期雕塑的主題也延展到了平民百姓和市井百態(tài)。
最后的「長樂之界」可以看到古羅馬的生活圖景與石棺浮雕藝術。羅馬帝國手工業(yè)的產(chǎn)物,色彩斑斕的馬賽克壁畫,每一件展品都有那個繁華時代的影子。
展覽中,天神宙斯雕像高度超過2.2米,工藝精湛,威嚴壯美,值得多花點時間帶娃仔細觀察。
在成博一樓看完希臘和古羅馬的古典文明,不要錯過位于三樓的,我國古老輝煌的西周時期的精品文物展。
展覽有鄂、曾兩國的精品文物125件(套),一級文物就有66%。
“鄂侯四器”——唯一經(jīng)考古發(fā)掘的神面紋青銅器組;“曾侯鐘”——了解曾國獨具特色的編鐘文化;“銅方壺”——迄今年代最早的鳥蟲書實物;代表曾鄂兩國青銅鑄造技術巔峰的“鄂仲方鼎”“錯金銅鑒缶”等青銅器物。
展覽中可以帶娃了解到獨具特色的青銅文化。
當年鄂國與曾國共同守在周王室獲取銅錫資源的重要通道,在中原青銅文化的影響下,兩國結(jié)合自身文化傳統(tǒng)和地域因素,進行了創(chuàng)新。
這次的展品,來自上世紀70年代,是湖北隨州發(fā)現(xiàn)的多座西周墓葬中出土的銅器。
在中原禮制與江漢文化交融的青銅器藝術中,和孩子一起慢慢探索中華文明七百多年的發(fā)展軌跡。
“鄂侯四器” 形制規(guī)范、造型雄奇,表面覆蓋著一層神秘的藍銹,是長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代表。
其中鄂國青銅器,有鮮明的周文化特征,在器型與紋飾上都很有個性。從祭祀禮器到日常飲食器,展品豐富多樣,可以看到一套完整的用器,仿佛能一窺古鄂國的日常生活場景。
曾國的青銅器同樣展現(xiàn)出高超的工藝和獨特的文化。
曾侯與甬鐘上的 “左右文武”、曾侯鐘上的 “左右楚王” 等銘文,清晰地記載了當時王朝的風云變幻。編鐘制作精湛、紋飾繁復,是同時期最高的制作水平。
鄂國與曾國的青銅文明,代表了兩國的歷史興衰,它們與同時期各地區(qū)文化相互影響,形成了燦爛輝煌的古代文明。
從7月15日—8月25日,成博會延遲開放,周二至周四、周日9:00—19:00(18:30停止入館),周五、周六9:00—20:30(20:00停止入館),每周一閉館。
他們暑期還有活動和學術講座開展,可以關注官方公眾號獲取詳情。
“古希臘的旅程——希臘考古出土文物精品展”是三星堆博物館新館開館以來首個境外展品特展。共計展覽172件/組精美文物(含文物復制品9件)來自31家考古博物館和文物機構(gòu),跨越5000年的時間,跨度7000公里的距離來到大家面前。
這些展品全部為希臘境內(nèi)科學發(fā)掘的文物,種類涵蓋陶器、青銅器、金器、大理石雕像以及濕壁畫等,部分文物更是首次在希臘境外亮相!
從愛琴文明的興起,到鼎盛的城邦時代,再到影響力急劇擴大的希臘化時代,古希臘文明歷經(jīng)了漫長的發(fā)展歷程。
除了大家熟悉的神話故事,在這次特展中,小朋友能領略雕塑、陶器、金器的美,感受另一種文明的魅力。
有趣的是,三星堆博物館的金面具向來是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而在來自遙遠希臘的展品中,也有邁錫尼文明的代表文物阿伽門農(nóng)金面具(復制品)。
東西方文物的“撞臉”,古老的文明之間有了共通性。
小朋友們在逛展時,也可以帶著這樣的角度去觀察,古希臘的生活和我們的生活有哪些相似和不同之處;在藝術審美上,古希臘文明和我們的古蜀文明是否有一些共通的追求?
在觀展體驗方面,博物館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區(qū)別于傳統(tǒng)展示方式,博物館通過實景模型和多媒體等手段,在展廳里還原了文物所處的考古學地層背景。
小朋友可以沉浸式地深入千年之前的古城,穿越時空般地感受彼時的重大事件,重回考古遺址現(xiàn)場。
暑熱難耐的日子里,就該看點“青”涼的!
提到“青”,你會想到什么?
是“客舍青青柳色新”勾勒出的朝雨洗刷過的清新青翠;是“把酒問青天”描繪的月華與天青的景象;是“青靄入看無”中迷離的山霧煙靄;還是那句“天青色等煙雨”?
金沙遺址博物館新展“青·韻——文物里的中國傳統(tǒng)色彩美學”,把關于“青”的想象一網(wǎng)打盡!
自先秦以來,色彩就被納入祭祀、迎春等禮儀活動,逐漸構(gòu)建起青、赤、黃、白、黑的“五色”體系,奠定了中國傳統(tǒng)色彩的基礎。其中,喻指生機希望的青色,更被賦予了深層次的涵義。
這是四川地區(qū)首個以文物色彩美學與藝術為主題的大型原創(chuàng)特展。展覽匯集來自故宮博物院、湖南博物院、安徽博物院、首都博物館、四川博物院等國內(nèi)20余家文博機構(gòu)的200余件青色系文物。
諸多青色系文物和非遺作品將一同展示,小朋友將從自然、詩詞、歷史、藝術等多個維度,領略國“色”之美。
同時,也將了解玉器、瓷器、綠松石等不同類別器物在功能、工藝、價值等方面的小知識,進一步感受青色的豐富內(nèi)涵,以及中華民族的審美體系和禮制傳統(tǒng)。
《說文解字》釋“青”為“東方色也”,直指其與五行之木、春生萬物的深層關聯(lián)。在古代典籍中,“青”還衍生出碧、綠、縹、藍、翠、蒼等十余種細分闡釋。
目前,博物館官網(wǎng)專題頁面、微信語音導覽及360°全景導覽等已經(jīng)陸續(xù)上線!除了公益講解服務,展覽期間博物館還將陸續(xù)推出竹編、穿珠、扎染、水拓等“青韻”系列公益社教活動。
隨著暑期參觀熱潮臨近,金沙遺址博物館調(diào)整了周一閉館政策。具體安排為:7月1日至8月31日期間,博物館每日正常開放,開放時間為9:00-18:00(17:00停止售票及入館)。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