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書蟲媽媽。
放暑假了,和幾個寶媽聚在一起帶娃,一聊起帶娃的事的,大家都停不下來。
有寶媽說,帶娃啊,真是從睜眼煩到閉眼。
天天追著你后面,問個不停。吃飯光顧著嘰嘰喳喳,菜一口不動。
你說一句,他能頂十句,永遠有自己的 “小歪理”。
寫作業坐不住,屁股剛沾椅子就跑去翻抽屜。
大家都說,帶個娃,咋就這么難管呢?
確實是這樣,等娃有了自己的小主意,就不那么 “招人疼” 了。
娃會頂嘴,會氣人,能讓你直想 “這日子沒法過了”。
你家娃越難管,可能越聰明?這4個“討厭” 表現,我勸你偷著樂。這可能是智商高的表現,別急著糾正孩子。
一、喜歡問個不停
姐妹們,你們有沒有發現,孩子從三四歲開始,娃那個小嘴就變得吱吱喳喳,圍在你身邊,問個不停。
我家大寶,小時候就是這樣的煩人精,一天能問幾百個問題,讓我煩到想裝聾。
舉個例子:吃飯時會問 “為什么米會變成米飯呢?為什么米飯的味道和面條的味道不一樣?”走路時問 “影子為什么早上長中午短”等等。
有天晚上出去玩,我累到快虛脫,他還搖著我胳膊追根究底:“月亮為什么不跟著爸爸的車走?”
當時我差點罵他,后來翻育兒書才知道:兒童神經學研究說,3-6 歲孩子的提問頻率和智商有很大的聯系。
那些連環追問根本不是故意找茬,說明他的認知探索欲非常強。
越聰明的孩子,往往越對世界感興趣,越喜歡追根問底。
你想啊,孩子要先觀察到的現象,再提煉出問題,還要判斷哪個大人能解答。
這一串操作,比做算術題費腦子多了。
記住啊,敷衍說 “哪有那么多為什么”,不如說 “這個問題我也想知道”。 保護好孩子這股子好奇,可能比報興趣班都管用。
那段時間,為了應對娃的提高,我都備了個 “問題本”,答不上來就記下來,說 “我們一起查答案”。然后帶著娃一起看繪本,查資料尋找答案。
二、喜歡模仿、學啥像啥
如果孩子的智力發育比較好,會出現學習能力比較強的表現,甚至還會出現模仿能力比較強的現象。
娃小時帶他去超市,他突然叉著腰說:“這個太貴了,不買!”
那語氣那神態,活脫脫我平時砍價的樣子。旁邊導購憋笑,我尷尬得想鉆地縫。
但兒童教育學家說,這種 “學人精” 行為,其實是頂級學習能力的體現。
孩子模仿不是簡單復制,是先拆解再重組:他得觀察你說話的語氣、手勢,分析這個動作的意義,最后還要表演出來。
這過程,和科學家做實驗沒啥區別。
模仿不僅是一種學習方式,更是一種強大的力量。
通過模仿,孩子們能夠學習生活技能,形成良好習慣,并在認知、情感和社會性方面取得發展。
我們千萬別取笑孩子的模仿行為。不如陪他玩 “模仿游戲”。我常和他玩 “家庭小劇場”,角色扮演等。
三、跟你對著干,嘴皮子比誰都溜
“你不讓我吃糖,你昨天還吃巧克力了呢!”
“憑什么你能看手機,我看繪本就要限時?”
每次被娃懟得啞口無言,我都懷疑他是不是偷偷報了辯論班。
以前總覺得這是叛逆,后來才知道,敢于頂嘴的孩子,邏輯思維往往更強。
兒童心理學里有個詞叫 “對抗性思維”,說的是孩子在反駁時,大腦正在高速運轉:找論據、抓漏洞、組織語言。
說白了,就是一個人,會在聽到別人說話時,主動去思考、判斷,而不是“你說啥就是啥”。
有育兒書說,小時候敢和父母爭論的孩子,長大后處理矛盾的能力確實更強。
我們不妨多聽聽孩子的想法,如果遇到有分歧的事情,不妨問問他意見和處理方法。
四、愛搞惡作劇,滿腦子 “壞主意”
帶過滿腦子“壞主意”的娃,有時挺崩潰的。想記大寶小時候,他趁我煮飯的時間。
他倒一杯水到我手提電腦上,還淡定地說 “媽媽,我給你洗電腦呢”。
氣得我想揍他,但手里的育兒書正好翻到德國心理學家托馬斯?卡爾的研究:愛搞惡作劇的孩子,往往計劃性和創造力都超強。
當然,前提是惡作劇沒惡意。我家娃那次之后,居然自己總結:“電腦不能洗,會壞。”
我們要分清楚調皮和惡意。引導得好,那些 “壞主意” 能變成發明創造的種子呢。
小書蟲媽媽育兒感悟:
這些難管的孩子,他們不是一說就聽、一教就乖的那種,凡事都要爭個理。這其實是他們聰明的表現,我們只要好好引導,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優秀。
我家娃已經十七歲了,已經是一名市重點高中的學生,上學后學習自律,成績也讓我很滿意。
你家娃有沒有這些行為呢?歡迎到評論區一起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