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軍號》官方賬號在昨天發布了一個視頻,僅僅開頭的幾秒鐘,就有無數網友表示“這是我能看的嗎?”
原來視頻內容是空軍殲-16戰斗機在進行發動機保障工作,并且大尺度的曝光了我國渦扇-10發動機的裸機全貌。
這次曝光讓軍迷們興奮不已,要知道殲-16的發動機可是機密中的機密,更是無數間諜刺探的目標。
那本次軍方直接將全貌曝光出來,會不會涉嫌泄密呢?我國發動機如此先進,為何還要用俄制發動機?
7月17日,“中國軍號”的抖音賬號突然發布視頻,不僅公開了殲-16發動機保障畫面,渦扇-10B“太行”發動機的裸機狀態也在視頻中首次完整曝光。
這臺發動機采用長收斂片尾噴口設計,外部管線布局簡潔,工藝水平較早期型號有顯著提升。
中國軍號選擇此時公開,釋放出國產發動機已從“可用”邁向“好用”的強烈信號。
當技術不再是“底牌”,才有底氣大方展示。
殲-16作為中國空軍主力多用途戰斗機,長期依賴俄制AL-31F發動機。
此次換裝渦扇-10B,標志著中國在第三代航空發動機領域實現全面自主化。
太行發動機從2006年定型到如今穩定服役,耗時近20年完成“從問題頻發”到“裝機無憂”的蛻變。
其改進型推力已經在14噸左右,這力度已經接近美國的F110發動機水平。
渦扇-10B的公開不僅是單一裝備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國航空工業全鏈條的進步。
其復合材料外涵道減重30%,渦輪葉片采用DD6單晶合金和納米氧化鋯熱障涂層,耐溫達1800K,這些技術突破背后是從高溫合金冶煉到3D打印等配套產業的集體躍升。
中國航發集團數據顯示,渦扇-10C的自制率已達98%,僅剩極少數特種合金依賴進口。
很多人擔心這次公開會不會泄密,但既然已經公開了,就表明中國航空對發動機技術的自信。
如今發動機生產制造已經實現了自主化,相關產業鏈也得到發展。
這不僅提升了空軍裝備自主性,對國防安全意義重大,還推動了航空工業整體進步,是多年努力取得成果的有力證明。
但奇怪的是我國發動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為何還有部分戰斗機仍在使用俄制發動機?
盡管渦扇-10已大規模裝備殲-16、殲-10C等機型,但早期生產的殲-11B、殲-15等仍在使用俄制AL-31F。
這主要源于兩方面現實,一是2000年代采購的千余臺AL-31F庫存充足,需逐步消耗。
再有就是艦載機如殲-15T對發動機海上適應性要求更高,國產渦扇-10H仍在完成最后階段的海基適配考核。
根據公開信息,國產替代正按“先陸基后艦載”的節奏推進,殲-16/殲-10C在2022年后生產批次已全面換裝渦扇-10B,早期機型也在分批改造。
殲-15T最新原型機已測試渦扇-10H,其耐鹽霧涂層和5秒極速加力響應能力已通過驗證,預計2026年實現批量替換。
還有殲-20初期使用俄制99M1發動機,2024年起逐步換裝渦扇-10C,未來將過渡到推力18.5噸的渦扇-15。
保留部分俄制發動機并非技術依賴,而是出于供應鏈安全的冗余設計。
尤其是俄烏沖突后,俄方對中國的發動機供應已出現延遲。
中國通過“國產為主、俄制為輔”的雙軌策略,既能確保戰時產能不受制于人,又能為下一代變循環發動機爭取研發時間。
換裝國產渦扇-10按計劃推進,體現出謹慎又堅定的技術替代思路。
這種策略既保障當下戰力,又著眼長遠自主研發,是符合國防工業發展規律的明智之舉,為航空發動機全面國產化筑牢根基。
而回顧我國發動機的發展史,確實是一步一個腳印,如今穩穩走在世界前沿的。
中國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是一部從落后到追趕,再到部分超越的逆襲史。
早在建國初期,中國通過仿制蘇聯M-11活塞發動機實現了零的突破,但在渦扇領域,長期受到技術封鎖的制約。
1987年立項的渦扇-10“太行”發動機,歷經18年攻關,才于2005年定型,期間還因可靠性問題,多次推遲列裝。
比如在2004年,殲-11B原型機試飛時,太行發動機就因軸承故障,導致試飛失敗,使得中國不得不繼續采購俄制發動機。
進入21世紀,渦扇-10A/B的相繼問世,扭轉了被動局面。2012年后,殲-11B、殲-16等機型逐步換裝國產發動機,推力從12.5噸提升至14噸,推重比突破7.5。
渦扇-15的研發也在同步推進,其18.5噸的推力已超越美國F-22使用的F119發動機,為殲-20的“完全體”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中國在變循環發動機、陶瓷基復合材料等前沿領域取得突破,在2018年的時候,中國完成變循環航發整機驗證,構建了完整的技術體系。
以渦扇-10B為例,其工藝水平已實現對歐美同類產品的反超,采用3D打印葉片、數字化控制系統,維修效率提升40%,而成本僅為俄制發動機的70%。
國際機構評估顯示,中國在小涵道比大推力渦扇發動機領域已穩居世界第三,與美俄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中國航空發動機從最初的艱難起步,到如今在世界舞臺上占據重要地位,這是無數科研人員努力的結果。
事實證明,中國有能力在高端制造領域實現全面突破,航空發動機領域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
這場跨越數十年的“心臟”革命,不僅重塑了中國空軍的戰斗力格局,更標志著中國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全面覺醒。
從“太行”到“峨眉”,中國航空發動機用 20 年走完了西方半個世紀的歷程。
此次殲-16發動機的公開,既是對過去突破的總結,更是向未來挑戰的宣言。
當“心臟病”成為歷史,中國空軍“翅膀”將飛得更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