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丨21新健康(Healthnews21)原創作品
作者/唐唯珂
編輯/季媛媛
7月以來的港股醫藥板塊,正經歷一場久違的“估值反轉”,持續發生變化。
曾經長期折價的H股醫藥股,集體迎來折溢價的微妙變化。近期,A+H醫藥股溢價格局顯著逆轉,港股醫藥股折價幅度持續收窄,部分頭部標的甚至悄然轉為溢價,其中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H股表現尤為亮眼,其H股股價較A股溢價率一度突破20%,成為市場矚目的風向標。
這一變化不僅打破了H股“天生比A股便宜”的傳統認知,更讓市場開始重新審視A+H醫藥股的定價邏輯。
醫藥股引領A+H溢價逆轉
根據東方財富網數據,截至2025年7月14日,160家A-H股企業中,寧德時代、恒瑞醫藥、招商銀行、億華通、藥明康德共5家公司H股較A股呈現正溢價,溢價(A/H)為-21.63%、-15.67%、-2.75%、-1.87%、 -1.86%。
(圖片來源:東方財富網)
作為中國創新藥龍頭,恒瑞醫藥H股近期表現強勁。目前其H股最新價為74.4港幣,A股最新價為57.31人民幣。
從走勢看,恒瑞醫藥H股自5月23日上市后走勢平穩,7月以來卻持續走高,累計漲幅超29%,同期A股僅上漲10.19%,這使得H股較A股出現大幅溢價。
恒瑞醫藥H股對A股的溢價并非個例,港股創新藥板塊中,類似的折價收窄趨勢正逐漸蔓延。藥明康德從年初的折價轉為溢價,榮昌生物的折價率也從年初約50%降至約10%。短短半年,這些頭部創新藥企的跨市場價差顯著收縮,折射出港股醫藥板塊估值邏輯的微妙轉變。
從A+H股整體溢價指數來看,長期受投資者結構、交易制度與資本賬戶特性影響,A股因散戶占比高、流動性充沛,對本土企業成長故事的共鳴更強,風險偏好更積極;而H股以機構主導,更注重基本面與全球對標,疊加匯率波動、流動性分層等因素,長期存在流動性折價,這使得同一企業的A股價格往往高于H股,在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尤為明顯。
2015年之前,A+H股溢價指數曾低于100點,即A股整體折價;但2015年起,A股相對H股的整體溢價成為常態。不過今年以來,這一格局出現松動。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從年初至今幾經起伏,3月中旬前持續下跌,3月下旬至4月上旬短暫反彈,4月中旬后再度下行并不斷刷新近五年新低。
這意味著A股相對H股的整體溢價正在進一步收窄,尤其在港股整體表現強于A股的背景下,不少A+H公司的跨市場價差已大幅收斂。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當前A+H股溢價指數仍處相對高位,全市場A股對H股的整體溢價尚未完全消解,但醫藥板塊卻逆勢走出獨立行情。這不僅打破了醫藥股長期“A股貴、H股廉”的慣性認知,更對A股相對H股的傳統溢價模式形成鮮明挑戰。
溢價背后的多重邏輯
恒瑞醫藥H股對A股的溢價,并非偶然,而是多重市場邏輯共同作用的結果。
從行業深層動力來看,高特佳投資副總經理于建林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指出,近期港股醫藥股折價收窄、溢價增加,核心在于創新能力與價值的加速兌現。中國藥企正從仿制跟隨向創新主導轉型,今年上半年對外BD交易總額突破600億美金,市場對國產創新藥出海能力的信心大增,直接推動了估值提升。
具體到恒瑞醫藥,其H股溢價是基本面、資金驅動、政策紅利的共振結果。
當A股市場情緒偏淡、部分板塊估值承壓時,估值更具吸引力的港股醫藥龍頭成了南下資金的重點方向。恒瑞醫藥等頭部企業的H股憑借性價比優勢,吸引大量資金涌入,不僅讓H股交易更活躍,也逐步收窄了長期存在的跨市場價差,推動估值向合理水平靠近。
港股通機制的完善,讓這一趨勢更明顯。恒瑞醫藥等納入港股通后,內地機構投資者投資H股更便捷;盡管散戶交易有一定限制,但機構資金的持續流入,實實在在提升了H股的流動性與買盤力量。
從交易層面看,恒瑞H股的流通市值明顯小于A股,且部分股份被基石投資者鎖定,實際可交易的籌碼有限。當資金集中流入時,價格很容易被推高,進而形成溢價。
此外,港股以機構投資者為主的特點,讓外資偏好的影響更為突出。恒瑞作為創新藥領軍企業,技術壁壘與競爭力突出,長期受國際機構認可。外資習慣從全球視角評估企業價值,在醫藥創新的大趨勢下,恒瑞的核心地位被看好,自然愿意給出更高估值,與南下資金形成合力,推動H股估值修復。
政策面的積極變化也提供了支撐。醫保談判規則趨于穩定,支持創新藥的政策方向清晰,從研發到準入都有具體舉措;疊加國產創新藥出海頻傳進展,越來越多產品獲得國際認可,行業基本面的積極信號不斷釋放,進一步增強了港股投資者對醫藥板塊的信心。
不僅如此,港股整體流動性預期轉好,而醫藥板塊調整時間長、估值處于歷史相對低位,對利好因素的反應更敏感。當市場情緒從謹慎轉向積極,資金開始重新審視港股醫藥資產的價值,那些研發扎實、有成長潛力的優質標的成了焦點,推動板塊從低估狀態逐步修復。
對于恒瑞H股20%的溢價是否合理,于建林分析,近年A+H醫藥股的溢價中樞基本在-10%至+10%之間,大多是H股折價,僅少數龍頭溢價。折價標的多因創新屬性偏弱、國際化不足;恒瑞的溢價高于H股平均水平,總體與其創新藥龍頭、國際化突破的標簽匹配,充分反映出它正處于從本土龍頭向全球玩家轉型的關鍵期。
“港股投資人看重并提前兌現國際化紅利,A股投資者則主要聚焦國內創新放量,這種預期差推高了恒瑞H股的溢價。”
強者恒強、弱者出清
隨著港股醫藥板塊價值重估的推進,從個別龍頭向更多細分領域擴散的跡象愈發清晰。
于建林指出,中長期來看,H股醫藥股將呈現強者恒強、弱者出清的格局。溢價公司憑借國際化、技術壁壘與資本運作能力,有望維持20%-30%的溢價率;折價公司若無法實現創新轉型或被整合,估值可能進一步下探。兩者的分化,由戰略決策與創新能力決定。
溢價公司普遍有鮮明特點:一是已形成國際化戰略閉環,海外收入占比接近或超過一半;二是通過技術壁壘構筑護城河,在細分領域形成差異化優勢甚至壟斷,估值體系更接近國際Biotech。相反,這些公司創新轉型滯后、持續面臨支付端壓力,更可能成為被收購的對象。
這種分化還可通過多維度判斷:研發管線厚度決定長期成長潛力,管線豐富且進度領先的企業更易獲資金青睞;BD(商業拓展)交易活躍度反映資本運作能力,頻繁且高質量的交易能加速價值兌現;對政策敏感的差異性則影響抗風險能力,政策適應力強的企業更易穿越周期。
擴散背后,港股作為全球資本配置中國醫藥資產窗口的功能愈發突出。以往H股因融資需求存在的折價模式被打破后,優質創新藥企赴港上市更傾向與國際同類公司估值對齊。
同時,市場功能的強化,會進一步吸引資金關注,讓南下資金與外資的配置合力持續增強。在恒生滬深港通A+H股溢價指數下行、A股相對H股溢價收窄的背景下,港股醫藥股的估值優勢與成長確定性將持續推動資金流入;而板塊自身調整充分、估值處于低位的特點,也為估值修復提供了空間。
在此過程中,市場參與方的認知在悄然轉變。
港股醫藥股正從單純的流動性差異定價,轉向基于全球競爭力的價值評估。這種轉變不僅會改變投資者對A+H醫藥股的看法,更可能推動板塊建立貼合企業真實價值、與全球市場對齊的估值方式,讓捕捉中國醫藥創新的機會更清晰。
(實習生劉洋對本文亦有貢獻 )
圖片/21圖庫
排版/許秋蓮
【版權聲明】本文所有內容著作權歸屬21世紀經濟報道,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形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