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愛好者“山嵐”“潤寧” 攝
7月18日,開屏新聞記者從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蔣學龍研究員團隊聯合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平管護局完成的一項系統性調查,確認哀牢山新平轄區西黑冠長臂猿種群數量達178群,另有12只獨猿,較2010年增長43.5%。這表明該地區已成為目前全球西黑冠長臂猿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核心棲息地。
種群增長創紀錄,最高海拔刷新認知
西黑冠長臂猿是國家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屬靈長目長臂猿科冠長臂猿屬,分布在老撾西北部,越南北部,中國云南中部、西部和南部。
2022年3月至12月期間,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平管護局在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蔣學龍研究員的指導下,采用鳴聲定位法,對哀牢山新平轄區的西黑冠長臂猿種群進行了全面系統的調查。本次調查覆蓋面積達313.11平方公里,共設置115個標準聽點,記錄有效鳴叫534次,獲取了該地區西黑冠長臂猿種群的最新基礎數據。
調查結果顯示,哀牢山新平轄區現有西黑冠長臂猿178群,另有12只獨猿,這一數據較2010年同區域的調查結果(124群)增長了43.5%,表明該地區已成為目前全球西黑冠長臂猿數量最多、分布最集中的核心棲息地。
從空間分布來看,種群呈現明顯的區域差異性:者竜片區分布最為密集,共記錄89群,另7只獨猿;水塘片區次之,共記錄50群,另2只獨猿;南部的縣級保護區記錄39群,另3只獨猿。
在海拔分布方面,調查發現了該物種新的適應性特征。西黑冠長臂猿的活動范圍擴展至1900~2927米,其中94.4%的群體(168群)集中在2200~2900米的中高海拔區域。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者竜鄉四棵樹海拔2927米處發現的群體,創造了該物種已知分布的最高海拔紀錄。同時,種群分布呈現明顯的海拔梯度變化:北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群體的平均分布海拔為2636米,而南部縣級保護區群體的平均海拔降至2410米,這種北高南低的分布模式與哀牢山地形特征高度吻合。
棲息地保護狀況分析顯示,現有自然保護區的保護成效顯著。調查確認的178群中,有152群(85.4%)位于保護區內,其中者竜片區保護區內的保護率達83.1%(74群/89群),水塘片區達90%(45群/50群)。根據保護區整合優化方案,未來保護率有望提升至94.9%,這將為種群提供更安全的生存空間。
提供“綠色通道”,構建“猿類食堂”
調查也揭示了當前面臨的主要威脅:恩水公路造成的棲息地碎片化使南北種群隔離,而保護區外圍300米寬的華山松人工林帶則嚴重阻礙了種群的自然擴散。這些人為障礙可能導致近交衰退等遺傳問題,威脅種群的長期存續。
針對這些問題,研究團隊提出三項關鍵保護對策:在華山松林帶選擇關鍵區段實施生態改造,通過間伐和補植猿類喜食樹種逐步恢復棲息地連通性;在恩水公路沿線建設生態廊道,采用“速生樹種+食源植物”的階梯式修復模式;建立2個長期科研監測站,對核心種群開展系統性的行為生態學和遺傳學研究。
目前,云南哀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新平管護局正在有序開展茶馬古道和大梨果樹區域西黑冠長臂猿群體全年度動態監測,同步開展其社會結構及季節性覓食習性的行為生態專項研究。為拓展西黑冠長臂猿的生存空間,對水塘大帽耳山區域規劃實施植被恢復工程,已完成4萬株西南樺目標樹種的科學種植,構建起連通不同棲息地的“猿類食堂”。后續將繼續種植西南樺8.4萬株,同步推進鐘花櫻原生樹種培育工程,為長臂猿種群自然擴散創造優質生態廊道。
蔣學龍研究員表示,西黑冠長臂猿作為“森林守望者”,其穩定繁衍標志著生態系統健康向好。他呼吁社會各界持續關注生物多樣性保護,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道路上攜手前行。
開屏新聞記者 楊質高 實習生 李思妤
一審 孫琴霞
責任編輯 羅秋旭
責任校對 何丹
主編 嚴云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