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周,宗慶后就從曾經“一妻一女一布鞋”的低調、簡樸優秀民營企業家形象,徹底被推翻。
圍繞著娃哈哈家族信托展開的這場遺產爭奪戰,正在愈演愈烈。其中,宗慶后在匯豐銀行設立的信托資產,其資金來源,成為外界關注和討論的焦點。與此同時,娃哈哈背后200多家龐大的“體外帝國”之謎,再度被拉到前臺。
而最新消息,杜建英的三子女也向杭州法院申請調取宗慶后血液樣本進行DNA比對,目的是為了想要分割宗馥莉繼承的娃哈哈集團29.4%股權,其價值超過200億元。
這逼得持有娃哈哈集團46%股權的杭州上城區國資,終于出手,成立“專班介入”處理,這場“豪門家產爭奪戰”也演化為牽扯公共利益的企業治理風波。
01
18億美元“家族信托”疑云
2024年2月,宗慶后因肺癌去世,享年79歲,其“布鞋首富”、“節儉典范”的形象登上各大頭條。但就在媒體追憶其傳奇履歷之時,2025年初,一則來自香港法院的消息打破寧靜:三名自稱是宗慶后“非婚生子女”的原告——宗繼昌(Jacky)、宗婕莉(Jessie)和宗繼盛(Jerry)——向香港高等法院提起訴訟,要求凍結一筆高達18億美元的大額離岸信托,并聲稱每人應分得7億美元 。
據彭博社等多家媒體報道,該信托始于2003年,通過香港匯豐銀行和英屬維京群島(BVI)多家公司架構籌建,原本安排三人作為未來受益人,但資金安排復雜,過去銀行賬號頻繁變動,財務控制權幾度被掣肘 。訴狀指出,截至2024年5月,該信托曾有110萬美元款項流向宗馥莉掌控的企業賬戶,引發原告凍結資產訴求 。
隨著更多信息的曝出,“家族信托”的真假,成為爭議的焦點。
合法設立信托需要滿足幾個條件:書面形式委托、資金來源合法、所有權完全轉移、受托人管理獨立。
而事件中心的這筆18億美元信托,只有口頭承諾,沒有書面文件。并且,其資金來源為娃哈哈的分紅,且操作賬戶需要公司財務系統。
信托資產與公司資產混同,這也是為什么宗馥莉能以“支付越南工廠設備款”為由,成功轉走108.5萬美元的原因。
此外,據騰訊新聞《一線》最新消息,從接近香港匯豐銀行處獨家獲悉,宗慶后并未在香港匯豐銀行設立該信托計劃。盡管香港法院的判決要2個月以后才出,該新聞的真實性尚且存疑,但與以上情況基本是相符的。
而最新消息,杜建英的三子女也向杭州法院申請調取宗慶后血液樣本進行DNA比對,目的是為了想要分割宗馥莉繼承的娃哈哈集團29.4%股權,其價值超過200億元。
也就是說,這場遺產糾紛所涉及總金額已經高達330億(200億股權+18億美元信托)。
排除其他因素,18億美元的分紅也成為外界質疑的關鍵。因為,娃哈哈成立多年來,并沒有分紅,杭州上城區國資近3年來也沒有分得一分錢。
多位持股會員也對媒體表示,娃哈哈1999年改制后,管理層和入股的職工每年分紅都不低于每股0.8元,如果按照比例換算,杭州國資每年的分紅大約為2億元,20多年來累計接近50億。
宗慶后持股29.4%,按理來說,其分紅不可能高于持股46%的國資大股東。這也讓外界對這18億美元信托資金來源,產生質疑。
事實上,杭州國資為了支持娃哈哈的發展,幾乎沒有拿到實際的分紅,或是借給娃哈哈集團使用,將分紅借款利息獎勵給經營者和職工,或直接就不拿分紅。而娃哈哈集團長期名義上不分紅,但管理層和職工持股會的分紅會以“資金往來”名義拿走。
這場訴訟不僅指向資金歸屬問題,更是向社會拋出一問:這場家族劇中,真正流動的,已經不只是娃哈哈的分紅,而是超億元美元級別的隱秘資本流轉。
02
娃哈哈龐大的“體外帝國”
在這18億美元信托資金來源遭受質疑的同時,娃哈哈龐大的“體外帝國”,也再度被拉回公眾視野中。
在很多人眼中,娃哈哈似乎是一個家族企業。但實際上,娃哈哈其實是一家國資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
娃哈哈集團的前身是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1987年,在當時政策下,宗慶后承包了上城區校辦企業經銷部。1991年,在兼并杭州罐頭廠后,更名為杭州娃哈哈食品集團有限公司,但依舊是杭州市上城區國資局100%持股。
直到浙江和杭州陸續出臺國企改革政策,明確經營者可以以現金的方式,購買企業股權后,1999年10月,宗慶后果斷抓住時機,向上城區上報了要求實行企業改制的報告,并很快得到批復支持。
當時的股權改制分配為:杭州上城區國資局出資2.6245億元,持股51%;經營者宗慶后出資1.51億元,持股29.4%;公司其他職工出資1.0086億元,持股19.6%。
但實際上,杭州政府還給娃哈哈股權改制提供了20%的優惠,最終,宗慶后實際上只支付了6419.5萬元現金。此外,依據優惠政策,上城區國資將2631.9萬元的股份,轉讓給職工持股會。
一通操作下,娃哈哈的股權才變成如今的:杭州上城區文商旅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持有娃哈哈集團46%的股份,是其第一大股東。宗馥莉繼承宗慶后,持有29.4%的股份,職工持股會持股24.6%的格局。
看起來,國資仍是第一大股東。但實際上,改制后,宗慶后和職工持股會合計持股54%,超過了國資。
此外,近20多年來,本來以國資為第一大股東的娃哈哈集團(包括其投資的企業)已經是整個娃哈哈體系內的很小一部分,娃哈哈集團之外存在一個龐大的“娃哈哈帝國”,跟國資無關。
2002年以后,娃哈哈出現了大量繞開國資的體外公司。工商登記顯示,“娃哈哈系”境內總計有200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宗馥莉的宏勝集團,娃哈哈集團總計投資16家企業,絕大多數都是在2002年之前成立,并且娃哈哈集團對這些公司皆處于非控股狀態,其余的100多家公司均與國資無關,但它們圍繞娃哈哈產品開展商業活動。
據《經濟參考報》的報道《國有股東和職工權益涉嫌受損,娃哈哈“體外”迷局待解》稱,截至2022年底,境內“娃哈哈系”(包括體外公司)總資產為370.47億元,凈利潤為47.67億元;而國資參股的娃哈哈集團資產總額僅為58.07億元,凈利潤只有1871.28萬元。
簡單計算下,“體外帝國”的凈利潤,差不多是47.48億,是國資參股的娃哈哈集團的近254倍!國資參股的娃哈哈,凈利潤還不到其零頭。
也就是說,這個脫離國資控制的“體外帝國”,其規模已經遠超國資所在的娃哈哈集團了。
03
隱身的國資,終于不再沉默
龐大的體外公司問題,已存在二十余年,而在此期間,國資大股東卻一直“隱身”,不僅幾乎沒有任何干涉其運營、管理的動作,甚至連分紅,都沒怎么拿過。據經濟參考報報道,從2008年至今,國資大股東應得未拿分紅款,累計近34億。
值得一提的是,國資股東還一度想要徹底退出娃哈哈。今年5月,鳳凰網《風暴眼》曾報道,杭州上城區文商旅集團與宗馥莉持續談判,有意將持有的46%“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股份轉讓至宗馥莉,但價格未談攏。
這讓不少人疑惑了:持股46%,杭州國資為啥連分紅都不要,還一直忍受體外公司“蠶食”?
有業內資深律師分析,這是因為企業稅收已經逐漸取代國家股(全民股)分紅,成為政府的主要收入來源。
簡單來說,娃哈哈作為杭州的知名企業,納稅大戶,為當地貢獻了巨額稅收,還創造了大量就業崗位,拉動產業鏈發展。為了讓娃哈哈能繼續穩定發展,地方政府選擇默許了、容忍其家族控制的龐大體外公司。
但現在,娃哈哈的“家族內部事務“,已經嚴重影響到了企業的穩定發展,甚至還有可能影響到地方就業(員工失業)、以及地方稅收。
娃哈哈的銷量,已經受到影響。據藍鯨新聞引用的第三方數據平臺數據,周末事件發酵后,7月14日、15日,電商平臺娃哈哈銷量下滑,日銷量從1萬-1.2萬區間下滑至5000-7500區間,關聯直播數從7月12日的317跌至7月15日的91,直播達人從此前的超200人跌至7月15日的75人。
有經銷商還對媒體控訴,娃哈哈家族糾紛事件對于產品銷售及市場信心都有影響。“作為經銷商,我今年還干得下去嗎?”
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我認為這一次的輿論危機對于整個娃哈哈的未來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其中對于娃哈哈未來的銷量以及整體的發展也帶來了危機。”
更嚴重的是,娃哈哈的控制權,也面臨變故。目前,“影子夫人”杜建英的三子女,已經在香港和杭州發起多起訴訟,除要求清算信托資金外,還試圖分割宗馥莉所繼承的29.4%公司股份。
若訴求被法院部分或全部支持,宗馥莉手中的股份很可能將面臨拆分,不僅宗馥莉可能丟失娃哈哈相關公司的控股權,各宗家子弟將享有股東權利、股權收益,這意味著娃哈哈原本就復雜的股權結構,將變得更加混亂。
這讓“隱身”17年的杭州上城區國資,不得不站出來了。
而在這種背景下,國資的介入,大概率不會瞄準在“宗家家事”的協調,更大可能會是一場更深層次的整頓:借機厘清股權、強化國資大股東話語權,甚至推動治理結構重塑。
杭州國資成立“專班介入”下,娃哈哈的這場聲勢浩大的家產爭奪戰,究竟又會走向何方?尚不得而知,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個由宗慶后一手締造的家國情懷濃烈、個人意志高度主導的娃哈哈,已經成為過去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