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英格利斯公司商標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偷襲珍珠港。次日,美國對日宣戰,緊接著又于12月11日向德國和意大利宣戰,正式加入二戰,其北部近鄰加拿大也隨之加入戰局。此時的中國軍民已經獨自抗擊日本軍國主義者達10年之久,他們展現出的堅韌不屈讓世界為之震撼。美、加等西方國家開始意識到中國戰場在全球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重要性,逐步加大對中國的軍事和經濟援助力度。正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遠在加拿大多倫多市的約翰·英格利斯公司(John Inglis Co.)成為這場跨國援助的主要參與者。作為加拿大最重要的兵工廠之一,其專門生產各種輕武器,相當一部分產品無償援助給中國政府,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布倫輕機槍和勃朗寧大威力手槍。
2025年是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段塵封已久的往事,感受中加兩國人民在戰爭年代結下的深厚友誼。
1939年9月1日,德國入侵波蘭,二戰正式爆發。1941年3月,美國國會通過《租借法案》,授權美國政府向同盟國提供各種軍事物資而無需立即付款,這些物資包括各種槍械、彈藥、火炮、軍用車輛、飛機、坦克、軍艦和民用船舶等。在《租借法案》之下,美國向英國、蘇聯、中國等國提供大量援助。加拿大作為英聯邦成員國和重要的工業國,在二戰中發揮巨大作用。在戰爭初期,該國向美國提供各種原材料和半成品,如鋁和鋼鐵,支持美國軍工生產。1943年,加拿大政府決定直接向受援國提供軍事援助,這催生《租借法案》的加拿大版本,即“相互援助”(Mutual Aid)項目。不同于《租借法案》要求受援國先使用再歸還或購買,加拿大“相互援助”屬于無償援助,其受援國包括英國及其自治領如澳大利亞、新西蘭以及其他盟國如蘇聯、中國、法國、挪威、荷蘭等,援助給中國的主要是輕武器、小型火炮、軍用車輛、通信設備和各種民用物資。
婦女能頂半邊天,女性工人成為二戰時期加拿大兵工廠的主力軍
1859年7月27日,約翰·英格利斯公司創始人加拿大人約翰·英格利斯和另外兩個商人托馬斯·梅爾、弗朗西斯·伊瓦特在安大略省圭爾夫合伙成立梅爾-英格利斯-伊瓦特機械車間,生產各種谷物及面粉加工機械。1864年初,丹尼爾·亨特取代托馬斯·梅爾,公司名稱改為英格利斯-亨特公司。1881年9月,約翰·英格利斯在多倫多市區西南部購買一塊土地,將公司搬到那里,并改名為約翰·英格利斯父子公司。
1898年,約翰·英格利斯去世,公司由其兒子威廉·英格利斯接手。1903年,威廉決定進軍船用發動機和水廠泵這一新產品領域。1913年公司再次更名為約翰·英格利斯有限公司。一戰期間,公司主要生產船用蒸汽發動機及其外殼。1920年代,公司產品主要有各種鍋爐、谷物傳送帶、水力渦輪機、拖輪、往復泵和離心泵。席卷歐美國家的大蕭條嚴重影響該公司業務發展,導致公司在1930年代元氣大傷。1935年11月威廉去世后,公司進入破產程序。
1937年,定居在多倫多的美國人詹姆斯·伊曼紐爾·哈恩收購這家公司并改名為約翰·英格利斯公司。通過他的努力,公司在1938年3月獲得獨家供貨合同,為英國和加拿大軍隊生產布倫輕機槍。二戰爆發后,公司在美國《租借法案》和加拿大“相互援助”項目下生產大量勃朗寧大威力手槍、57mm反坦克炮、20mm機關炮和船用動力設備。公司在全盛時期擁有約15000名員工和超過90000m2的廠房。
布爾諾兵工廠的廠標
戰后,公司進入消費品行業,生產漁具、房車、燃油泵和家用加熱器及爐灶,其產品線不斷擴大。1950年又增加全自動洗衣機、電動/燃氣烘干機和洗碗機。1951年,公司為加拿大海軍“圣勞倫特”級和“雷斯蒂戈什”級驅逐艦生產蒸汽渦輪發動機。1966年,公司開始專注于消費品領域,一躍成為加拿大本土洗衣機的領軍公司。1972年,公司開始以“惠而浦”品牌生產和銷售電器。1981年,公司將總部遷至安大略省密西沙加,并逐漸出售其位于多倫多市中心的土地和廠房。1987年,公司被美國家電巨頭惠而浦公司收購,并于2001年更名為惠而浦加拿大公司。如今“Inglis”這個名字仍然作為惠而浦旗下一個品牌存在,主要產品是各種洗衣機和干衣機。
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回顧約翰·英格利斯公司(以下簡稱英格利斯公司)在二戰期間生產的各種輕武器及其與中國的淵源。
英格利斯公司最早生產的武器就是布倫輕機槍,其原型是捷克斯洛伐克研制的ZB-26輕機槍。
1921年左右,捷克斯洛伐克開始研發自己的輕機槍。早期曾試驗過美國、法國、丹麥和德國幾款現役輕機槍,同時本國設計師也提交幾個產品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采用彈鏈供彈的布拉格II型輕機槍,由布拉格兵工廠研發。
由于布拉格兵工廠規模較小,技術和加工能力有限,且瀕臨破產,布爾諾兵工廠接受這型輕機槍的后續改進工作,產品代號也改為布拉格I-23。之后,設計師們將供彈系統改為安裝在頂部的彈匣。雖然布拉格兵工廠和布爾諾兵工廠之間存在法律糾紛,但后者還是在1926年底開始投產這款輕機槍,并命名為ZB-26。1928年,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將其選定為制式輕機槍。
ZB-26輕機槍
ZB-26輕機槍發射7.92×57mm毛瑟步槍彈,可進行單發或連發射擊,全槍長1161mm,槍管長670mm,空槍質量10.5kg。其采用導氣式自動方式,槍機偏移式閉鎖方式,開膛待擊,使用20發彈匣供彈。其帶散熱片的槍管可以快速更換,全槍質量較輕,士兵可方便地攜帶和戰斗。
ZB-26輕機槍在裝備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后就開始對外銷售,出口多達24個國家,而中國是它最大的外銷市場。根據工廠記錄,從量產到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被納粹德國占領,該廠共生產12萬挺ZB-26輕機槍和25000挺后續型號ZB-30輕機槍,其中就有多達3萬多挺ZB-26賣給當時中國的各方勢力。由于1918年后西方國家對內戰中的中國實施名義上的武器禁運政策,且歐美國家當時沒有同類武器可供競爭,使得ZB-26輕機槍幾乎成為舊中國各路軍閥唯一使用的輕機槍,當時在中國被稱為“捷克式輕機槍”。
國民黨第21軍武器修理所在1934年仿制的捷克式輕機槍槍身銘文
英格利斯公司華裔工人Louie Ha (左)和Wong Lim (右)向女同事解釋中文銘文的意思
ZB-26輕機槍性能優秀且適合單兵作戰,很快就成為中國各方勢力的仿制對象。1927年天津大沽造船廠首先仿制成功,后續跟進的還有廣東兵工廠(1935年)、太原兵工廠(1935年)和浙江鐵工廠(1938年),甚至有些軍隊的修械所都曾經仿造過。1934年,國民政府決定制式采用ZB-26輕機槍,并由兵工署向原廠購買生產圖紙。抗戰爆發后,各兵工廠內遷四川,其中金陵兵工廠、廣東兵工廠和第53兵工廠都生產過ZB-26輕機槍,以金陵廠的質量最好。
1918年一戰結束時,英國陸軍主要裝備維克斯機槍和劉易斯輕機槍,但兩種機槍都無法快速更換槍管,且質量較重。因此英國陸軍輕武器委員會在1922年開始尋找新型輕機槍,先后測試了麥德森機槍、M1918勃朗寧自動步槍、哈奇開斯M1909機槍等產品。1930年該委員會對ZB-26輕機槍進行測試,1932年11月,發射英軍制式.303步槍彈的改進型號ZB-30輕機槍再次接受測試。之后廠家根據英國人的反饋又做一些改進。1934年夏季,英國訂購更多樣槍進行大規模測試,對其性能表示滿意。1935年5月24日,英國獲得生產許可證,由位于恩菲爾德的皇家輕武器工廠負責生產,這就是布倫(Bren)輕機槍。
布倫輕機槍和ZB-26輕機槍的結構和性能基本相同,比如彈匣位于機匣上方、拋殼口位于機匣底部、機械瞄具位于槍身左側等等。但英國軍隊使用的.303步槍彈彈殼帶有凸緣,所以布倫輕機槍供彈具由20發直彈匣改為30發弧型彈匣。另外,該槍還縮短槍管長度,并取消槍管散熱片。
布倫輕機槍,因發射凸緣式.303彈,改采用弧形彈匣
1936年夏,加拿大國防部決定采購7000挺布倫輕機槍裝備加拿大陸軍。由于英國皇家輕武器工廠的產量太小,加國國防部打算在本國采購,與此同時英國政府也愿意在滿足成本和交貨期的前提下向加拿大訂購5000挺布倫輕機槍。英格利斯公司于1940年開始生產布倫輕機槍,隨著二戰的持續,產量不斷增加。到1943年,該公司已成為布倫輕機槍的最大制造商,其產品占英聯邦部隊裝備量的60%和英國陸軍的30%。到二戰結束時,英格利斯公司生產的布倫輕機槍總產量已經接近19萬挺。
FN公司在二戰前生產的勃朗寧大威力半自動手槍
英格利斯公司初期生產的布倫輕機槍主要供應英國、加拿大和其他英聯邦國家。后來為了支援抗戰中的中國軍隊,從1944年4月開始生產專門供應中國的型號,發射7.92×57mm槍彈,數量4萬余挺。這些槍出廠時在機匣右側刻有“七九勃然 加拿大造”銘文,“勃然”就是Bren的音譯,而“七九”指中國軍隊使用量最大的7.92×57mm步槍彈。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問世源于1921年,當時法國政府希望為軍隊裝備一款新型半自動手槍,并找到著名的武器制造商比利時FN公司。法國政府對于這款手槍的要求是:全槍尺寸合理,空槍質量不超過1kg;彈匣容彈量至少10發;有彈匣卸下保險裝置及手動保險,擊錘外露;容易拆卸及組裝;使用9mm巴拉貝魯姆彈或者威力更大的槍彈;槍口初速達到350m/s,有效射程50m。
為了爭取法國軍方的訂單,FN公司委托勃朗寧設計一款符合法國要求的新型半自動手槍。之前勃朗寧已經完成他的傳世之作M1911半自動手槍,但這款手槍的設計專利已經出售給柯爾特公司,他只好另起爐灶設計一種全新的手槍。遺憾的是,勃朗寧于1926年11月不幸去世,生前沒能看到自己的設計最終完成。FN公司工程師迪厄多內·塞弗臨危受命完成這款手槍的后續設計工作,塞弗一直是勃朗寧在FN公司的得力助手,勃朗寧大威力手槍上的雙排單進彈匣就是他設計的。
約翰·勃朗寧的得力助手迪厄多內·塞弗,他是英格利斯公司生產大威力手槍的關鍵人物
1931年,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基本定型,其特點包括彈匣卸下保險、13發雙排彈匣、弧線形握把背板等。1934年,勃朗寧大威力手槍開始批量生產,也正式擁有“大威力”的名稱,其原因有二,一是該槍發射的9mm巴拉貝魯姆彈比當時歐洲流行的.32 ACP和.380 ACP彈威力都大;二是其使用13發雙排彈匣,容彈量明顯大于同時代的其他手槍。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于1935年裝備比利時軍隊,被命名為P-35。P-35有2種型號,一種是固定照門的標準型,另一種是照門帶可調表尺,分劃50~500m,握把后側加工有T形槽,可駁接木質槍套抵肩射擊。
當時,德國和西班牙制造的各型原廠和仿造C96毛瑟手槍因為火力猛烈、射程遠,又能駁接槍套抵肩射擊,在中國成為最暢銷的手槍,同樣能駁接槍套抵肩射擊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自然也成為中國政府搶購的對象。1938年3月,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專門發電給中國駐德大使館商務處,要求商務處向FN公司訂購5000支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和250萬發彈。這些槍、彈從當年3月末起分三批交付,最后一批于1938年9月末運至香港。
江杓(左)是中加合作的布倫輕機槍和勃朗寧大威力手槍項目的中方主要代表,右為“英格利斯小姐”女工瓊·帕蒂森,照片攝于1943年8月20日,地點是英格利斯公司
德國占領捷克斯洛伐克后,中國政府進口ZB-26輕機槍的來源被切斷,國內生產的捷克式輕機槍質量又差強人意。1941年6月,常駐華盛頓的中國駐美物資供應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駐加拿大戰時物資供應處處長江杓少將來到英格利斯公司,洽談為中國生產布倫輕機槍的合作事宜。之后他又向公司所有人哈恩展示作為配槍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詢問英格利斯公司能否為中國政府生產這種手槍。哈恩的工程師團隊表示他們完全有能力生產手槍,但需要生產圖紙,而當時只有FN公司才有生產圖紙。
勃朗寧大威力手槍握把后側用于駁接槍套的T形槽特寫
比利時被德國占領后,賽弗拒絕和德國人合作,于1941年和一些同事成功逃到英國,為皇家輕武器工廠重新繪制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的生產圖紙。但這時的英國正面臨著納粹德國的跨海入侵,軍工生產是重中之重,完全沒有多余的產能生產勃朗寧大威力手槍。1943年4月,中國根據“相互援助”項目正式要求加拿大政府援助18萬支配有木制槍套、照門可調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生產任務自然交給英格利斯公司。公司從英國皇家輕武器工廠獲得賽弗繪制的生產圖紙,又通過其他渠道得到一套FN公司的原廠圖紙,還邀請賽弗及其同事雷內·拉盧克斯加盟。同年8月,英格利斯公司和FN公司駐英國代表達成授權協議,每支手槍支付給后者25美分專利費,超過18萬支的部分每支再額外支付15美分,但總產量不得超過25萬支。
萬事俱備,英格利斯公司開始緊鑼密鼓籌備生產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公司計劃生產手槍的主體部分,14萬個木質槍套外包給位于多倫多西部的小型武器有限公司(該公司主要生產李-恩菲爾德步槍和司登沖鋒槍)。
英格利斯公司為中國政府生產的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套筒銘文特寫
英格利斯公司女工正在裝配勃朗寧大威力手槍
1944年1月18日,加拿大政府同意撥款680.4萬加元,用于制造援助給中國的18萬支勃朗寧大威力手槍。1月31日,第一批產品完成,其套筒左側刻有英文“MK.I*”“BROWNING”“F.N.”“9mm H.P.”“INGLIS CANADA”和漢字“中華民國國有”銘文。第一批4000支手槍很快就發往印度,等待飛越駝峰航線運到中國,但由于需要空運的物資太多,而這批手槍也不是急需物資,只好一直存放在印度的倉庫中。之后由于美方要求中國軍隊裝備的武器必須符合美國的后勤保障體系,而大威力手槍使用的9mm巴拉貝魯姆彈并不是美軍在中緬戰區使用的制式彈藥,所以這批手槍并沒有投入抗日戰場,加拿大政府因此要求英格利斯公司暫時停止生產。1945年6~11月,根據中加兩國的新協議,英格利斯公司恢復生產大威力手槍,之后有39760支手槍運往中國。加拿大政府不愿意卷入中國內戰,且國民黨政權大勢已去,英格利斯公司生產的大威力手槍從此徹底告別中國。到達中國的這4萬多支大威力手槍主要裝備國民黨特務組織和一線部隊中高級軍官,最終這些手槍大部分被中國人民解放軍繳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愿軍還在使用,之后完全退役。
劉師舜(左二)和朱世明(左一)代表中國政府接受第10 萬挺布倫輕機槍,右二為加拿大軍需部副部長希爾斯,右一為英格利斯公司首批女員工之一,人事主管德里布羅,照片攝于1943 年8月20 日
英格利斯公司在二戰時期曾經接待過不少中國貴賓,見證當時的中加盟友關系。1942年2月底,常駐美國的中國外長宋子文首次訪問加拿大并會見加國總理麥肯錫。宋子文此次訪加的一個主要目的就是要求加拿大向中國提供武器援助,布倫輕機槍更是其中的重要內容。最終加拿大同意將中國列入其“相互援助”項目的受惠國名單,提供6萬噸武器彈藥,并在加拿大培訓中國飛行員。在這次訪問中,宋子文及其隨行人員參觀英格利斯工廠并留下許多照片。
1943年8月20日,為慶祝第10萬挺布倫輕機槍下線,英格利斯公司在廠區內舉行隆重儀式,許多軍政要員都到場。為了表達對獨立抗擊日寇多年的中國軍民的崇高敬意,加拿大政府特別邀請中國政府代表出席這一儀式,并將這挺輕機槍贈送給中方。當時出席儀式的中方代表有中國駐加拿大公使劉師舜,中國駐美國大使館的陸軍武官朱世明少將、錢昌祚上校,空軍武官毛邦初少將以及江杓少將。劉師舜發表即席演說,感謝加方政府的無私援助,贊賞加拿大民眾的大力捐獻,強調“公理必定戰勝強權”。
80 年前,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抗戰,最終贏得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而加拿大作為盟友, 也在這場正義之戰中給予中國寶貴的支持,白求恩大夫更是兩國人民友誼的象征。英格利斯公司的援華和捐獻,中國人民不會忘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