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過日子都比較節省,日常吃的、用的兩方面就是花費的大頭。遇到大雨成災這樣的特殊情況,也是這兩方面的需求更多。”7月10日,75歲的焦大爺代表自己家住北京市朝陽區團結湖街道中路北社區的90余歲老母親來到京客隆超市團結湖店,領取并核銷博愛賑濟券。此時,暴雨初歇的北京街頭,最深處可沒過腳面的道路積水尚未完全退去,悶熱潮濕的空氣預示著下一場大雨仍在醞釀中。
2024年10月31日,由中國紅十字會總會指導,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與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聯合開展的“愛心云備災—博愛賑濟券”項目在北京啟動。2025年,項目計劃在北京選定社區開展試點,并于1年內建立項目實施規范。中路北社區成為項目12個試點社區之一。
01
數字賦能提升備災效率
與焦大爺一起來到超市采購生活物資的還有史文梁和郭鳳昌兩位高齡老人的家人,她們也代表自家老人領取了博愛賑濟券。
“領券時有街道
和社會組織的工作人員指導,
掃碼登錄愛心平臺,
完成身份驗證就好了,
也就花了幾分鐘時間。
核銷時點開微信結賬
自動扣除,非常方便。”
郭大姐邊說邊展示了自己的購物單據,她為自己不方便出門的老父親選購了數包面粉、掛面等可以長期存放的食品,又捎帶買了醬油、蜂蜜、酸奶等調味品和零食,“夠老人吃一陣子的”。單據顯示,在商品折扣和賑濟券核銷后,郭大姐為這次采購自付2.05元錢。
當天,中路北社區共有44名受益人領取博愛賑濟券。一周前,還有30名受益人完成領券。中國紅十字基金會賑災發展部工作人員馮浩然介紹,未來兩個月內,項目將為6個試點社區共計598位受益人每人發放價值1000元的“博愛賑濟券”,將按照備災、災害預警、災害發生后三個階段分別發放,支持社區居民根據自身需要購置備災和災后生活物資。
“項目設計中,三批賑濟券的發放分別對應備災、災害預警、災害發生三個時間節點,目的是減輕社區居民應對災害的經濟負擔,提升居民應急響應的能力和效率。”馮浩然說。
“近年來,隨著我國應急管理能力不斷提升,受災群眾得到了越來越及時、高效、完善的救助。但在災害發生后,仍存在救助物資無法滿足受災群眾個性化需求以及一些特殊群體需求的情況。”馮浩然表示:“針對這種情況,現金券作為現金援助的方式之一,可以有效補充物資援助的短板,滿足受益人的多元需求。
博愛賑濟券是結合了
數字科技和創新支付手段的
一種現金券形式,
可以和物資發放等救援手段同時實施。
一定程度上避免了
災后救助物資同質化程度較高的現象,
是現行救援手段的有益補充。”
02
多方合作理順備災鏈路
“中路北社區屬于北京CBD的功能區域范疇,具有超一線城市社區的特點,社區流動人口多、年齡結構差異大,如何提升居民尤其是社區老年人和特殊群體的安全和自救能力,一直是團結湖街道和社區工作的重點。”中路北社區黨委副書記張鳳萍說。
“愛心云備災”項目針對該問題給出的解決方案是建立“政府指導、行業協調、社會參與、技術支撐”的系統性應急救災響應機制。
中路北社區通過日常走訪更新的居民基本情況“數據庫”,篩選出100位項目受益人,包括失能、高齡、獨居老人,重殘或一戶多殘等困難家庭人員等。
受益人領券登錄的“愛心平臺”全稱是“騰訊基金會數字關愛平臺”,由騰訊公司設計制作并提供技術支持,平臺整合微信小程序、消費券核銷、線上支付等功能,確保捐贈資金安全、透明使用。項目資金亦由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捐贈。
在中路北社區聯絡居民、為居民領券提供指導服務、走訪確定愛心商家的社會組織是北京知和韌性應急技術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知和韌中心”)。該組織是北京市紅十字會主管的民辦非企業單位,專注基層單位應急管理能力提升。
知和韌中心工作人員講解“博愛賑濟券”的領取方法和核銷流程
為中路北社區受益人核銷賑濟券提供方便的愛心商家是京客隆超市。“在愛心商家篩選方面,我們有一定標準。”知和韌中心項目負責人倪迎介紹,愛心商家需位于社區內、有一定規模,在居民中有好口碑,且有“為民服務”的愛心和意愿。
目前,與項目達成合作的愛心商家除京客隆外,還有物美生活超市、美廉美超市及線上購物平臺京東錦禮等。
馮浩然表示,“愛心云備災—博愛賑濟券”項目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創新支付讓防災減災救災鏈路更加精準、便捷、可追溯。項目將探索建設數字化備災能力,并建立地方相關政府部門、愛心商戶、屬地社會組織配套的救災應急響應機制。
03
愛心賑濟提升社區韌性
“事實上,
項目并不以發放賑濟券
或現金為最終目的。
我們希望在發放賑濟券的同時,
結合宣講、技能培訓等形式,
切實提升居民應對災害的能力。”
馮浩然介紹,項目借鑒紅十字博愛家園韌性社區“自下而上、社區參與”的理念,讓受益居民充分參與到項目需求調研和內容設計中,攜手制定切實滿足實際需求、居民重點關注的應急救災方案。
1月13日,知和韌中心在中路北社區舉辦首場活動,由社區街道、企業單位工作人員,居民、脆弱人群及物業人員等分4組共計30人參與活動。參與人員通過繪制社區資源圖和歷史線圖的方式,分析討論社區潛在災害風險,回顧社區具備的災后自救能力以及可采取的應對措施等。
迄今,項目在中路北社區共計開展9場防災減災培訓,共計291位居民參加培訓。其中,技能培訓有6場,分別講解如何應對暴雨、冰雪等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以及在地震、火災等災難時如何逃生,還特別為居民傳授了應急救護技能。另外3場培訓是桌面演練,內容分別是應對冰雪災害、社區突發火情和地震。
2024年12月13日,“愛心云備災—博愛賑濟券”項目在朝陽區安貞街道舉辦首場社區參與式活動,來自安貞街道和安華里社區的干部、居民共計37人共同設計符合實際需求的應急救災響應方案。由北京市軍紅救援隊負責項目在安貞街道的落地執行。
截至目前,項目已為北京朝陽區、昌平區、大興區共5個街道/鄉6個社區/村的1600余人次居民開展相關培訓,提高安全意識和災害應對能力。
“這些培訓活動
和發放博愛賑濟券的行動
組合在一起,
將進一步完善地區應急救災響應機制,
做好對原有救災體系的有效補充,
完善韌性社區建設,
不斷提升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
讓地區居民在災害來臨的時候
能更有安全感。”
馮浩然說:“年內,我們將形成規范化、標準化、可復制的建設方案,進而推動該項目在災害多發區域落地。”
本文轉自“中國紅十字報”微信公眾號
作者:賀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