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歌手 2025》的評分 4.0 ,比起一味地罵它墮落,我更想拉著你聊聊:當一檔音樂節目把淘汰這件事做成熱搜連續劇時,我們是否也在屏幕外一同上演了一出 “演技派觀眾” 呢?
《歌手 2025》4.0 分:撕下 “神仙打架” 濾鏡,露出流量修羅場
先別急著否認。第二期林志炫被馬嘉祺 “揭榜” 送走的那天,微博實時廣場全是 “離譜” 這兩個字。
可你我手指很誠實,一邊吐槽,一邊把詞條刷到爆。節目組的算盤噼啪作響:專業度可以輸,但是情緒必須贏。
林志炫下臺時那體面的微笑,被剪成三秒鏡頭反復播放,就像在說 “看吧老藝術家也會輸給流量”,而我們集體貢獻的憤怒,就是流量本身。
林志炫被 “送走” 又 “返場”:節目組把觀眾情緒按在地上摩擦
到了第十期,林志炫又被請回來 “返場挑戰”。
彈幕齊刷 “打臉”,我卻笑出聲:這哪是打臉呢,分明是節目組將觀眾心理按在地上摩擦呀。
先讓你為之心疼,接著又讓你感到爽快。
林志炫選的那首《太難唱了》,歌詞寫著 “破一個音就當作驚喜”,這就仿佛將前幾期觀眾罵他的彈幕給譜寫為了一曲。
你看連反擊都精準踩中爽點,我們到底是來看唱歌,還是來看一場預設好的情緒過山車?
陳楚生的 “不穩定”,單依純的 “炫技”:我們在他們身上,看見了自己
更妙的是陳楚生。
第一期《將進酒》,被嘲 “李白聽了或許都會想退票”;第二期高音劈叉,卻贏得了阿云嘎,網友即刻賜名 “皇家”。
可你注意沒,他每次選歌,都在 “安全牌邊緣試探”:戲曲混搭、搖滾抒情、革命情歌,就像極了我們在 KTV 里,明明害怕破音,卻又要點那首《青藏高原》的那種逞強。
節目將他的 “不穩定” 剪輯成連續劇,我們一邊罵著,一邊追著,其本質乃是把自身的 “擔心翻車” 投射到了他的身上。
單依純那條線更為離譜,前兩期封神,后面便開始 “黏膩地炫技”,將《思念是一種病》改得轉音十八彎。
彈幕罵她 “油膩”,可我卻想起了自己:每次減肥成功,必定會發自拍九宮格,配上文字 “輕斷食罷了”,生怕別人不知我有多努力。
她的 “過度” 只是把年輕人的 “怕被遺忘” 唱成了歌,我們罵她,亦是在罵那個用力過猛的自己。
節目組敢留馬嘉祺,觀眾敢追狗血:情緒才是硬通貨
節目組自然是知曉這些的。
所以呢,他們有膽量將馬嘉祺留下來,也敢讓林志炫 “起死回生”,還敢把黃麗玲以補位的形式剪成 “救贖般的情節”。
就如同老板在群里發布 “自愿加班” 的消息,你清楚這是假的,可依舊會回復 “收到”。
不同之處在于,加班起碼能拿到錢,而我們在《歌手 2025》中卻免費出演了一場 “集體情感勞作”。
我們嘴上說著要看專業的,可手指卻很誠實地點開了 “林志炫淘汰”—— 狗血的事情永遠比完美的事情更具有生命力。
這節目爛得誠實:我們罵它,其實是在罵那個忍不住迎合套路的自己
所以,《歌手2025》的 4.0 分像一面鏡子:它照出我們既想裝得很專業,又忍不住去吃瓜的那種分裂。
就如同在朋友圈罵 “內娛完了”,轉頭卻給愛豆打投。
節目只是將這套規則玩得明明白白:專業猶如濾鏡,流量乃是剛需,情緒才是硬通貨。
我們罵得越是厲害,它賺得就越是穩定。
最后想說,《歌手 2025》的確爛了,不過爛得很誠實。
它將 “音樂競技” 的那層面具撕下,展露 “全民情緒綜藝” 的核心。
我們指責它,實際上是在指責那個明明知曉是套路卻仍忍不住迎合的自身。
所以下次點開該節目之前,不妨先問問自己:究竟是想要聽歌,還是想找個緣由與全網一同責罵?答案若不同,節目即刻呈現出兩幅截然不同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