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用戶就能在 ChatGPT 中直接創建和編輯 Office 了。
據海外科技媒體《The Information》報道,OpenAI 正在開發一項重要功能——讓 ChatGPT 原生支持并編輯 Excel 和 PowerPoint 文件。這意味著,用戶未來可以直接在 ChatGPT 中創建或者打開 .xlsx 和 .pptx 文件,并在 AI 的協助下進行公式輸入、圖表分析、幻燈片排版等操作,無需依賴傳統 Office 軟件。
而這也只是 ChatGPT 下一輪更新的其中一部分,OpenAI 還在測試更強大的智能體功能來滿足更復雜的需求,以及開發基于文檔的協作工具。
網友測試邀請,圖/ X
OpenAI 這些動作,也不奇怪。辦公場景一直被認為是大模型應用的關鍵,但迄今為止,不管是微軟 Office 還是金山 WPS 的 AI 化改造,遠遠沒有達到體驗的引爆點。而在這場即將席卷全球辦公市場的 AI 風暴中,OpenAI 并不孤單。
今年 5 月,昆侖萬維就完成了一次戰略轉型。先是停止了原先的天工全能 AI 搜索助手的維護,隨后于 5 月高調推出天工超級智能體,集成文檔、表格、PPT、網頁等多個智能 Agent,正式打出了「AI 版 Office」的旗號。
圖/天工
與此同時,協同辦公平臺也在開辟戰場。就在上周,飛書升級了新一代 AI 驅動的多維表格,釘釘發布了自己的 AI 表格,企業微信也更新了智能表格的 AI 能力。可以說,國內三大協同辦公平臺都不約而同以「AI 表格」為開始,爭奪 AI 時代的辦公市場。
從大模型廠商到協同辦公平臺,再到微軟、金山這樣的傳統 Office 豪強,三股勢力正在以不同方式,向「AI 重構辦公」的終極命題發起沖擊。舊軟件正在被撬動,新的范式正蓄勢待發。AI 時代的 Office,不再只是寫文檔做表格的地方,而正在成為每個人與 AI 共創工作的起點。
而這場變革,可能才剛剛開始。
群雄逐鹿AI辦公:傳統豪強、大模型廠商、協同辦公平臺
微軟、金山這樣的傳統辦公軟件巨頭,是最早擁抱 AI 的一批玩家。微軟在 2023 年發布 Copilot 時曾被視為行業風向標,如今 Copilot 已陸續集成進 Word、Excel、PowerPoint 等核心應用中。在 Windows 11 中,Copilot 甚至能觀察桌面、識別屏幕上的內容,為用戶提供實時指導。
WPS 則主打模塊化的 AI 能力布局,圍繞文檔、表格、演示和 PDF 等核心場景推出 WPS AI 助手,內嵌寫作潤色、公式生成、圖表插入、內容摘要等多種能力,后續還上線了 AI 頭像生成、Chat with PDF 與多輪問答等,強調從「效率工具」轉向「創作助手」。
圖/ WPS
但問題也很明顯:平臺太重、反應速度慢。Copilot 仍未在多數用戶中形成高頻使用習慣,真正能用的 AI 能力有限且需額外付費,用戶認知尚未打通。WPS 雖然功能豐富,但仍處在「助手級工具」階段,尚未真正觸及辦公流程的重構。
在這場變革中,傳統巨頭的優勢在于用戶和生態,但要真正實現體驗層的顛覆,還需要更徹底的產品想象力。相比之下,大模型公司對辦公場景的切入路徑,顯得更輕、更猛,也更具顛覆性。
OpenAI 是目前聲勢最強的一方。在原有 ChatGPT 的基礎上,OpenAI 正在開發支持原生編輯 Office 文件的能力,用戶可直接在對話界面中創建和編輯 Excel、PowerPoint 文件。此外,OpenAI 還在測試類似「智能體」的新功能,自動抓取數據、生成報告、制作演示稿,一句話完成過去需要多個軟件完成的工作。
另一家值得注意的是昆侖萬維。今年 5 月,昆侖萬維放棄了大而全的產品路線,推出了全新的「天工超級智能體」,集成文檔、PPT、表格等智能 Agent,具備多模態理解與內容生成能力。據其宣稱,AI 成本僅為 OpenAI Deep Research 的 40%,但在多個評測中表現不輸后者。
圖/天工
相比傳統廠商的「AI 插件」,大模型玩家的策略更像是「用 AI 重寫辦公軟件」。他們不造 Word、也不復刻 Excel,而是希望用戶直接在 ChatGPT 或天工中,用對話就能搞定所有事情。在他們的構想中,AI 不再是工具,而像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團隊合伙人」。
如果說傳統軟件廠商強調穩,大模型公司突出猛,那飛書、釘釘、企業微信這類協同辦公平臺,則屬于「卷」。同時,他們也找到了更適合自己的切入點——表格,比起 Word 和 PPT,表格結構更清晰、任務導向更強,也更容易集成 AI 能力。
在最新一輪升級中,飛書多維表格率先引入 AI 字段、智能公式生成、語義搜索與自動化節點,并計劃向釘釘與企業微信平臺開放;緊隨其后,釘釘推出 AI 表格,支持圖文生成、音視頻摘要、流程觸發等 80 余種 AI 字段;企業微信也快速跟進,強調客戶數據一鍵導入與 AI 批量分類。
圖/釘釘
這三家平臺的優勢在于天然的協同能力——文檔、會議、任務、審批都已成系統,AI 表格作為「工作中樞」再植入智能化功能,自然銜接。而且,用戶不需要額外學習,也無需遷移工具,AI 就可以在熟悉的界面中被用起來。
在工具之外,這類平臺的底層邏輯是「組織協作」。AI 在這里不是一位天才創作者,而是一位聰明的同事,幫你理解內容、提煉重點、跟進客戶、生成周報。它們的路徑,也許不是最驚艷的,但卻是最貼近真實辦公場景的一條路。
AI 辦公拼的不是功能多寡,而是「閉環」
AI 并不會顛覆辦公,但會讓辦公看起來越來越不像原來的樣子。
過去幾十年,辦公軟件幾乎沒有變過底層形態。無論是微軟的 Word、Excel、PowerPoint,還是國產替代者 WPS、金山文檔,基本都是一個「編輯器 + 文件系統」的模式。AI 的到來,第一次動了這套系統的根基。
這并不是一場簡單的「誰做得更快」「誰功能更多」的比拼。如果說傳統辦公巨頭手握生態和用戶習慣,大模型廠商掌握通用能力和計算資源,協同平臺則擁有最扎實的場景與流程,那么這三股力量的博弈,本質上是在爭奪「新辦公范式」的定義權。
Office,圖/微軟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一場新舊力量的更替。AI 并不會直接替代傳統平臺,但先動手的企業,已經在產品形態、用戶教育、能力布局上形成了代差。OpenAI 開始謀劃把辦公「寫入」ChatGPT,飛書則是通過引入 AI,把表格變成了工作流中樞。這些探索未必成熟,但都在一點點改變人們對「辦公」這件事的想象方式。
競爭的核心,不在于誰最先接入了 AI,而是誰能做出完整閉環—— AI 能理解你的意圖,工作流能自動幫你完成任務,內容結構則能自動分類歸檔、復用和召回。這不再是 Word 對 WPS、ChatGPT 對 Copilot 的勝負,而是平臺能力 vs. 模型能力的系統性較量。沒有閉環,只是堆能力;有了閉環,才是平臺。
文檔也正在失去原來的意義。用戶不再需要寫一份報告、做一張表、做一套幻燈片,而是直接用一句提示詞:「幫我分析最近的銷售數據,并生成一份匯報」,讓 AI 去抓數據、找重點、排版成稿。未來我們可能面對的,不是 .doc/.xls/.ppt,而是 Prompt、Worklog 和 Auto-flow。文檔不再是內容的容器,而是信息流動的一環。
釘釘 AI 表格,圖/釘釘
最終,這場競賽的終局,可能不在誰更好地延續了 Office,而是誰率先邁向了「第二曲線」。就像 PC 取代打字機不是更快的打字,而是全新的信息處理方式;AI Office 的真正機會,或許也不在復制已有的文檔工具,而在重構我們和工作的關系。
辦公不會消失,但「怎么辦公」這件事,注定要改寫一遍。現在還不是終點,只是開始。真正的 AI 辦公,還沒完全出現,但已經有人在路上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