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占理兒。
最近外賣平臺為了搶市場,直接甩出"全天0元購",用戶只要下單就能白嫖一頓飯。評論區里一片狂歡,有人曬出一天點三單的戰績,有人調侃"這波不薅簡直對不起資本家"。
但冷靜下來想想:你見過哪個做生意的會賠本賺吆喝?當年共享單車5毛錢/半小時,后來不照樣漲到5塊錢/消失?網約車補貼大戰時打車比公交還便宜,現在高峰時段加價都叫不到車。
互聯網商戰的劇本從來沒換過:先用真金白銀砸出"甜蜜陷阱",等用戶養成依賴、對手被擠垮,再露出獠牙收割。外賣平臺現在撒的每一張優惠券,將來都會從你我、騎手、商家身上加倍討回去。
你以為自己是薅羊毛的,其實你才是被薅的羊。
上個月跟小區門口的外賣小哥閑聊,他說現在平臺把配送時間壓到了極限:3公里內必須30分鐘送到,超時直接扣錢,相當于白跑好幾單。
為了趕時間,他見過有人闖紅燈被撞,有人爬樓梯摔破腿,還有人因為沒拿到全勤獎,當月收入直接少了三分之一。
更扎心的是,全國700萬外賣騎手里,有60%沒有社保,30%每天工作超過14小時。他們就像算法里的一個個數字,被系統精確計算著配送路徑、停留時間,甚至連喝水、上廁所都要卡著秒表。
平臺嘴上喊著"騎士關懷計劃",背地里卻把配送費從每單8塊降到5塊,還要抽走商家20%的傭金。這哪是"共享經濟",分明是"共貧經濟"——平臺賺得盆滿缽滿,騎手和商家卻在溫飽線上掙扎。
樓下有家夫妻面館,疫情期間靠著外賣勉強活了下來。但上個月開始,平臺逼著他們參加"滿20減15"的活動,一碗牛肉面從28塊降到13塊,再扣掉平臺傭金和打包費,每賣一單倒貼2塊錢。
老板嘆著氣說:"不參加活動,平臺就不給流量,一天連10單都沒有;參加了活動,一天賣200單,凈利潤還不夠交房租。"
這不是個例。餐飲協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有30%的外賣商家因為價格戰倒閉,剩下的70%里,有一半處于虧損狀態。平臺把"薄利多銷"當幌子,實際上是用商家的血喂飽自己的流量池。就像當年的百團大戰,上千家餐廳為了搶客源瘋狂打折,最后活下來的只有平臺,商家們卻成了炮灰。
有人說:"管他呢,反正我現在能吃到10塊錢的炸雞、5塊錢的奶茶,甚至免單的蓋飯,平臺虧不虧跟我沒關系。"但大家別忘了,當年共享單車幾乎免費的時候,你也是這么想的。現在呢?隨便騎1小時就要5塊錢,還動不動就扣調度費。
外賣平臺的套路比共享單車更狠。等小商家被擠垮,只剩下連鎖品牌和平臺自己控股的店鋪時,價格就會像脫韁的野馬一樣上漲。到時候你會發現:20塊錢只能買到一份沒有肉的麻辣燙,配送費比飯錢還貴,想退單?平臺會告訴你"已過退款時效"。
這不是危言聳聽,看看現在的網購平臺就知道了:當年說"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現在呢?商家要交廣告費、推廣費、保證金,看似沒有中間商,實際上平臺成了最大的吸血鬼。
外賣大戰的每一分投入,早晚要轉嫁到消費者頭上,從消費者錢包里拿回。
其實外賣行業完全可以不這么卷。比如給騎手交社保、設最低工資,讓他們不用拿命換錢;比如降低商家傭金,讓小館子能活下去;比如用會員制代替價格戰,讓消費者明明白白消費。但平臺為什么不這么做?因為資本的天性就是逐利,在他們眼里,騎手、商家、消費者都只是賺錢的工具。
要改變這種局面,光靠平臺自覺是沒用的。我們可以少薅點"0元購"的羊毛,多光顧那些不打折的小商家;可以對外賣超時多一點寬容,別再催著騎手"快點快點";
剛才看到新聞,說相關部門約談了目前的三家主要外賣平臺,對他們發出了警告,這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不能讓平臺打著"創新"和“競爭”的旗號,把整個行業拖進"燒錢-壟斷-收割"的死循環。
外賣的本質是讓生活更方便,而不是讓一部分人賺得盆滿缽滿,另一部分人活得越來越難。
外賣,更不能讓所有消費者、服務人員、從業人員都成為受害者,來鼓了資本的錢包。
全文完,感謝閱讀,喜歡請點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