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我們之前分享的“印度折角立交橋”嗎?今天繼續說說這個神奇國度的奇葩事,一條普通的公路,因為電線桿沒有拆除,瞬間變身“死亡公路”。
因電力部門反對,馬路中間豎著電線桿
事發地是印度喜馬偕爾邦,也不算經濟落后的地區,在印度屬于中等偏上。當地有一條公路,是雙向雙車道的,然后路中間豎著幾根電線桿,場面非常驚悚,甚至都沒給電線桿貼上警示標識,而且這條路已經通車,時不時有汽車和摩托車駛過,車評人的繞樁測試,在這里變日常了?
網友們看到都驚呆了,發出疑問“是先立的電線桿還是先修的路?”從目前的信息來看,應該是先立的電線桿,因為在修建公路時,電力部門反對,無法拆除大量電線桿,最終造成了這個奇觀。
也別笑人家,我們這其實也有
河南三門峽某地,網友反映有電線桿立在車行道中間像路障,司機開車猶如闖關。不過咱們和印度不一樣的是,有關部門會管,相關工作人員回應稱,已注意到此事,一直在與建設單位及電力部門進行溝通,后續將有協商結果,建設單位將與電力部門進一步協調溝通,對電線桿進行遷移。
公路建設如何與電力等基建協同?
那么正常公路建設的時候,碰到有電線桿擋路的情況,應該是怎么進行遷移的呢?
首先是“三同步”原則,新建或改擴建公路時,要求水、電、氣、通信等管線與道路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審批、同步建設。
若施工中遇到電線桿擋路,要經過以下幾個遷移流程。申請評估:公路建設單位向供電公司提交遷移申請,供電方評估成本及停電影響;方案審批:新位置需符合技術標準(如水平距離路基≥8米),并報交通部門許可;聯合施工:由電力公司主導遷移,公路部門監管交通組織,修復受損路面。
印度搞成這個奇葩樣,本質還是因為制度缺陷、利益沖突與執行障礙,跨部門協調太過繁瑣復雜,各有各的利益。正如那句話說得好,印度基建的瓶頸不在技術,而在如何打破官僚與壟斷集團的共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