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河北是華北敵后抗戰主戰場之一。河北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充分運用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和游擊戰思想,靈活采用伏擊、圍殲、襲擾、破交等戰術在廣袤的太行山區和華北平原開展敵后游擊戰,還創造性發明了獨具特色的游擊戰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
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陜北召開洛川會議,在毛澤東的提議下,通過了《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同時確立了“在敵后放手發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戰略方針,標志著黨的全面抗戰路線的正式形成。
白洋淀雁翎隊里的“土坦克手”在冰上出擊
在此方針的指導下,八路軍3個師向太行山區挺進,依靠廣大群眾開展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并取得了一系列勝利,建立、鞏固和擴大了敵后抗日根據地。1937年9月,115師首戰便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侵華日軍所謂“不可戰勝”的神話。1937年10月,120師取得雁門關伏擊戰的勝利。同月,129師夜襲陽明堡機場,毀傷敵機20余架,消滅敵守備隊100余人,有力地配合了正在進行的忻口會戰。此后,八路軍在開辟晉察冀、太行山根據地的過程中,延續游擊戰法,一仗比一仗打得漂亮。
1938年3月31日,129師在河北涉縣至山西黎城間的邯長公路上對日軍發動了一次伏擊戰。此戰由129師副師長徐向前指揮,戰場位于地形險要的響堂鋪河谷地帶,公路南北兩側分別為懸崖與起伏高地,利于隱蔽夾擊。
當日凌晨,129師冒雨趕到響堂鋪,伏擊部隊和打援部隊提前埋伏好。上午9時許,日軍第14師團森本、山田兩個汽車中隊180余輛汽車進入伏擊圈,徐向前下達攻擊命令,八路軍以密集火力壓制日軍,隨后發起沖鋒展開白刃戰。經兩小時激戰,斃傷日軍400余人,擊毀汽車181輛,繳獲大批武器物資,黎城、涉縣援敵亦被成功擊退。
至此,129師在游擊隊配合下先后取得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三次大捷,共殲滅日軍2000余人,粉碎了日軍打通邯長大道的計劃,對開創晉冀豫邊區抗日根據地起了關鍵作用。
1939年10月,日軍調集2萬余人,對晉察冀邊區進行冬季大“掃蕩”。11月3日,晉察冀軍區集中3個團在淶源雁宿崖設伏,殲滅日軍辻村憲吉大佐所部500余人。4日,日軍旅團長阿部規秀親率1500余人,前往雁宿崖“報仇雪恨”。晉察冀軍區第一軍分區司令員楊成武利用日軍求戰心切、孤軍深入的有利時機,以小股部隊襲擾迷惑日軍,引誘日軍進入黃土嶺以東的狹谷內,然后集中6個團的兵力發起攻擊,日軍傷亡慘重。黃土嶺戰斗共殲滅日偽軍900余人,并擊斃所謂“名將之花”阿部規秀中將,這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日軍被擊斃的級別最高的指揮官,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決心。
八路軍開展的山地游擊戰為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創造了條件,形成了“山區扎根,平原游擊”的防御體系,為平原地區抗戰提供了穩定的后方依托,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堅實基礎。
創造性地開展平原游擊戰
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提出“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方針時,明確強調此方針包含平原地區發展游擊戰的可能性。他認為,平原地區人口稠密、資源豐富,若能依托群眾支持,同樣具備開展游擊戰爭的條件。
基于這種認識,七七事變爆發后不久,毛澤東便派遣紅軍團長孟慶山到冀中平原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不到一年時間就組建了號稱“十萬大軍”的河北游擊軍。1937年10月,呂正操(中共地下黨員)率東北軍691團脫離了國民黨53軍,在晉縣小樵鎮宣布改稱“人民自衛軍”,堅決北上抗日。河北游擊軍和人民自衛軍與地方黨組織合作發動群眾,消滅土匪武裝,先后建立了深澤、安國、安平等18個抗日縣政府,并于1938年5月正式成立冀中區政治主任公署,開辟了首個平原抗日根據地,證明了毛澤東平原游擊戰思想的可行性,為其它地區開展平原游擊戰積累了寶貴經驗。
自1937年11月起,八路軍129師先后派出先遣支隊、東進縱隊和騎兵團進入冀南地區,協同中共冀南特委發動人民群眾,探索開展平原游擊戰爭。1938年4月21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平原游擊戰爭的指示》,令八路軍三大主力分別向河北和山東的平原地區挺進。129師主力在徐向前、陳賡的率領下,相繼進入冀南地區。經過數百次戰斗,消滅日偽軍7萬余人。到1938年8月,冀南地區有51個縣建立了抗日政權,冀南政治主任公署宣告成立,冀南抗日根據地基本形成。
八路軍在鞏固冀南、冀中抗日根據地的過程中,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通過一場又一場的勝利,打出了八路軍游擊戰的威風。
1939年1月,日軍出兵3萬對冀南地區進行大“掃蕩”,企圖消滅129師主力,摧毀冀南抗日根據地。129師各部采用靈活的游擊戰術,先后取得了邢家灣阻擊戰、大楊莊突襲戰的勝利。
2月10日,129師386旅在陳賡的指揮下,在邱縣香城固村成功實施了一場平原伏擊戰。陳賡先派騎兵連夜襲威縣誘敵,將日軍安田中隊200余人引入天然洼地形成的伏擊圈。經8小時激戰,擊斃日軍250人、俘虜8人,繳獲大量槍支彈藥。此戰創造了平原反“掃蕩”作戰的光輝戰例,被劉伯承譽為“模范誘伏戰”,極大鼓舞了冀南軍民的抗戰士氣。此后,129師在冀南地區機動作戰20余次,斃傷日偽軍3000余人,粉碎了日軍的“掃蕩”計劃。
在冀南進行反“掃蕩”作戰的同時,賀龍率120師主力于1939年1月25日到達冀中地區,同冀中部隊并肩開展游擊戰爭。2月2日,120師716團在曹家莊斃傷日偽軍150余人。2月4日,在大曹莊戰斗中,又斃傷日偽軍300余人,繳獲物資80余車。3月18日,日軍集中9000余兵力,在飛機、坦克的配合下,對肅寧、任丘、文安、大城發起圍攻,企圖殲滅120師主力。120師和冀中部隊跳出敵軍合擊圈后,相機打擊敵人,作戰35次,斃傷日偽軍900余人。4月23日,120師主力在冀中部隊配合下,由賀龍親自指揮,在河間縣齊會村,將日軍吉田大隊800余人包圍,激戰兩晝夜,斃傷日軍700余人,繳獲大量軍械物資,創造了平原殲滅戰的光輝范例。
八路軍通過開展平原游擊戰,在華北平原創建了抗日根據地,成功地牽制并有效地耗損了大量日軍,迫使日軍陷入“處處設防、兵力分散”的被動局面,為持久抗戰贏得了廣闊的戰略空間。
獨特游擊戰法創造戰爭奇跡
華北人民在配合八路軍開展游擊戰過程中,靈活運用毛澤東游擊戰思想,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發明了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獨特的游擊戰法,創造了中外戰爭史上的奇跡。
華北平原無險可守,冀中軍民通過地道構筑了鞏固的“地下堡壘”。從1939年起,冀中根據地挖掘出總長超1.2萬公里的地下網絡,許多地方形成“戶戶相通、村村相連”的地下立體工事體系。地道內設卡口、翻板、防水門,洞口隱蔽于鍋臺、水井等生活設施,配合地面射擊孔形成“地下長城”。1942年北疃村戰斗中,游擊隊依托地道擊斃日偽軍300余人。1945年冉莊軍民以地道為依托,擊退日偽軍三次大規模進攻,斃敵57人。地道戰迫使日軍陷入“地下冀中”的泥潭,華北日軍司令官岡村寧次也哀嘆其“難以剿滅”。
威震敵膽的地雷戰,發源于晉察冀抗日根據地。民兵們就地取材,利用鐵器、玻璃瓶、陶器等裝填炸藥土法制造地雷。地雷埋放的地方也是無處不在,只要日軍能到哪里,地雷就埋在哪里、炸在哪里。新樂爆炸英雄李混子就是用地雷炸鐵軌、炸火車,讓日軍人仰車翻。阜平爆炸英雄李勇發明了“槍雷結合戰法”,把敵人引入雷區,然后開槍射擊,使敵人驚慌亂竄,紛紛踩響地雷。1943年北岳區反“掃蕩”作戰中,李勇爆炸組通過靈活埋雷,創下了單次殲敵36人的記錄。冀中軍民還大力推廣“爆炸運動”,僅在1943年上半年便用地雷斃傷日偽軍千余人,日軍驚呼“進村如臨深淵”。
操練中的晉察冀邊區民兵自衛隊
針對日軍的“囚籠政策”,華北軍民發動了大規模交通破襲戰。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晉察冀軍區動員幾十萬群眾破壞鐵路78公里、公路1894.5公里,使日軍機械化部隊的交通陷于癱瘓。冀中軍民還開展了拆城破路、改造平原地形的群眾運動,拆除了蠡縣等24縣的城墻。同時,平毀平大、津保公路,將貫通各村的大道挖成寬約2米、深約1米,只能走大車、不能走汽車的道溝。這些道溝不僅削弱了日軍機動性,還可作為戰壕,掩護游擊隊打擊日軍,成為牽制日軍兵力、消耗其資源的關鍵手段。
水上游擊戰主要是在水域廣闊、河渠縱橫的白洋淀地區開展的。水上游擊隊(也稱雁翎隊)的隊員都是白洋淀一帶的漁民獵戶,他們水性好、善駕船、槍法準,依托蘆葦蕩、荷花淀及溝渠河叉,打擊日軍的水上運輸。從1939年秋雁翎隊成立到抗戰勝利,隊員從30多人發展到100多人。他們在水面上打鬼子、端崗樓、除漢奸,歷經大小戰斗70多次,斃傷俘日偽軍千余人,繳獲大量武器彈藥和物資,而自身傷亡卻很少,被認為是游擊戰中的奇跡。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八路軍的游擊戰術創新,正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生動實踐。這些游擊戰以弱勝強,積小勝為大勝,沉重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不僅鞏固了華北抗日根據地,為奪取抗日戰爭的全面勝利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了中國智慧。
(來源:河北共產黨員網。原文載《河北共產黨員》2025年5月下半月,作者系河北省委黨史研究室編研二處二級主任科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編輯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