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半島的晨曦總帶著海霧的微涼,當第一縷光穿透牙山的云靄時,山巖間仿佛還回蕩著1941年牙山“反掃蕩”的槍聲。這座雄踞昆崳山與大澤山之間的戰略要地,不僅刻著許世友將軍 “太平我不來,我來不太平"”的鐵血誓言,更在硝煙深處埋下了一粒醫療火種。
牙山航拍(資料照片)
1941年3月15日夜,國民黨山東省第九區專員蔡晉康趁日寇“掃蕩”大澤山之際,公開叫囂“配合日軍打八路”。蔡晉康組成1.2萬多人的“抗八聯軍”,全面占領牙山,其部屬分駐在唐家泊、下張家、亭口等一帶,切斷了我東、西海兩大區之間的聯系,并向東海地區發動進攻,形勢十分嚴峻。
為了粉碎投降派的猖狂進攻,1941年3月14日,以許世友為總指揮的膠東反投降指揮部成立,決定發起以攻取牙山為中心、消滅蔡晉康部的戰斗。3月15日,許世友將軍以此誓師,并于當晚打響戰斗。
在許世友將軍“出其不意、攻其不備”戰略戰術的指揮下,經過三天的激戰,我方共殲敵1800余名,蔡晉康負傷,帶領百余名殘兵殘將倉皇南逃,牙山地區宣告解放。毛澤東得知后曾動情地說:“許世友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牙山之戰粉碎了日偽掃蕩,可是也讓敵偽進一步認識到膠東八路軍成長壯大帶來的危機。于是他們加緊了對牙山根據地一切物資的封鎖,妄圖困死這支部隊。長期的封鎖,讓八路軍的各項補給嚴重短缺。藥品和器械供應不足,成為傷員回歸戰場的“攔路虎”,再加上當時根據地疫病流行,根據地軍民都面臨嚴重生命健康的嚴重威脅。
為打破封鎖自力更生,膠東軍區一聲令下,抽調18名八路軍戰士在牙前縣后垂柳村組建器械組。鄉間的土路上,走來一個肩挑重擔的八路軍戰士。他就是蔡錦章,在他扁擔的兩頭,風箱與銅砧碰撞出清冷的聲響,家傳銀匠工具在戰亂中有了新使命。他在民房里支起爐火,當銀錘第一次落在銅砧上時,迸濺的火星照亮了滿是老繭的手掌——這個曾打造銀器的手,此刻正在研制救命的醫療器械。風箱呼嗒聲與遠處犬吠交織,在膠東大地奏響了最早的醫療工業序曲。
新華醫療創始人:蔡錦章
新華醫療創建初期所在的牙前縣后垂柳村(今屬煙臺市牟平區)
那時,沒有廠房就借用民房當車間,缺原料就熔了百姓捐贈的銀器。油燈下,他們借著微弱的光打制器械,雙手被金屬磨出細痕,在每一件鑷子、探條里都注入了比白銀更珍貴的東西——特別是當傷員用這些器械取出彈片時,感受到的不僅是醫者的仁心,更是一個民族在苦難中自救的決心。
如今的新華醫療展廳里,那尊復刻的銀匠擔子靜靜矗立。風箱的木紋里似乎還滲著1943年的爐火溫度,銅砧上錘痕清晰如昨。手術器械廠的員工們,操控著機械,以0.01 毫米的精度調試設備。砂輪與刀片磨礪的火花四濺,這火花比八十多年前后垂柳村銅砧上的火花燦爛得多,可是他們對待每一件器械的虔誠始終沒有變。他們或許不曾察覺,指尖凝聚的專注,正與八十多年前那位在民房里打磨器械的銀匠,有著一脈相承的精神聯結。
新華醫療展廳內的銀匠擔子
本欄目將以醫療器械發展史為坐標,尋訪戰地醫院舊址,整理軍工檔案文獻,聆聽老技工口述歷史。現面向社會各界征集:抗戰時期醫療物資生產檔案、建國初期醫療器械研制手稿、改革開放前沿醫療技術引進紀實等珍貴史料。無論是斑駁的器械模具、泛黃的工藝圖紙,還是親歷者的影像資料,都是拼合山東醫療事業發展圖景的重要碎片。
聯系電話:18265888198 13964376680
郵箱:lruyue@qq.com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孫銀峰 耿茹月 通訊員 張衍釗 李士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