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競展 遍地英雄
——敵后戰場的鞏固發展
章熙建
半壁烽火,山河破碎。
時光回溯到1938年底。面對中國軍民血肉筑起的屏障,一度長驅直入的日本侵略者氣勢受挫,不得不放棄“速戰速決”的計劃。
當國民黨軍屢戰屢敗、節節后退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武裝猶如利劍出鞘,給侵略者以沉重打擊。敵后戰場成為抗日戰爭的主戰場。
一
今天的武漢,江漢關鐘樓上依然會定時響起報時曲。
1938年10月25日,日軍攻破武漢,第二天就將這座鐘樓的時鐘撥快1小時,改為“東京時間”,稱為“新鐘”。
此前的10月12日凌晨,日軍悍然在大亞灣登陸,于21日占領廣州。
不可一世的日寇狂妄宣稱:“攻占漢口作戰,是早日結束戰爭的最大機會”“只要攻占漢口、廣州,就能支配中國”。
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再次凝聚全國軍民奮勇抗敵的斗志:“在敵占武漢、廣州后,必達一個戰略進攻的終點,抗日戰爭將過渡到一個新階段——戰略相持階段?!?/p>
1938年9月29日至11月6日,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在延安召開。其間,正逢華中、華南戰局陡轉直下、舉國惶然之際,毛澤東同志高瞻遠矚,作出令人振聾發聵的戰略判斷。他在《戰爭和戰略問題》的報告中,從中國的國情出發,對抗戰的復雜性、長期性作了深刻分析,重申經過全面抗戰實踐,業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游擊戰略——
《我們都是神槍手》油畫谷鋼作入選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七十周年全國美展
游擊戰“是在廣大敵后戰場上長期地大規模地單獨地實行外線作戰,與正規軍不僅是戰役配合,而且是戰略配合”。
“獨立自主地放手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實行‘槍桿子’與民眾運動的結合,建立抗日根據地?!?/p>
“大規模地開展游擊戰,可以廣泛地發動群眾和武裝群眾,建立和擴大抗日民主政權,發展和壯大正規軍……擔負起將來戰略反攻的偉大戰略任務。”
這是中華民族生死存亡之際的雷霆出擊——“把廣泛開展游擊戰爭作為全民族抗戰當前的緊急任務之一”。偉人以他扭轉乾坤的巨手,在中國抗戰的戰略宏圖上畫下力透紙背的箭頭:“鞏固華北,發展華中、華南?!?/p>
日寇沒想到,他們趾高氣揚地調整所謂“新鐘”,其實正為自己敲響了走向覆滅的喪鐘。
二
在河北淶源抗日戰爭紀念館,一門迫擊炮吸引著參觀者的目光。它仿佛一個索引,引導人們走進1939年硝煙濃烈的華北抗日戰場。
自1938年底起,正如毛澤東所預言的,日軍因戰線過長、兵力不足、財力不敷,尤其是在中國軍民的頑強抵抗下,“速戰速決”的企圖破滅。中國抗戰轉入戰略相持。
然而,相持并非偃旗息鼓。日軍在華北大肆修路筑堡,頻繁展開“掃蕩”,妄圖絞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武裝和根據地。1939年初,毛澤東審時度勢,果斷命令八路軍主力挺進冀魯平原。龜縮貓冬的日軍猝然驚醒,八路軍先機已占。日寇慌不迭地展開百余次的瘋狂大“掃蕩”,但面對八路軍游擊戰略的雷霆之威,左支右絀,如陷泥淖。
太行之北,秋葉如血。晉察冀軍區施展“誘敵深入”戰術,痛擊孤軍進犯的日軍華北方面軍駐蒙軍獨立混成第2旅團。在一發迫擊炮彈的落地開花中,號稱“山地戰專家”的旅團長阿部規秀命喪黃土嶺。
與一場場鏖戰同時展開的,是各抗日根據地的建設與鞏固。
建立“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權,實施“精兵簡政”、減租減息等政策,開展大生產運動、識字運動、解放婦女運動……這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方方面面。最后的結果就是,老百姓被動員起來了。
母親叫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在抗日戰爭最為艱難的歲月里,各根據地掀起前所未有的參軍熱潮。決死隊、敢死隊、救國會、婦救會、兒童團等抗日組織,如雨后春筍般崛起。
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平原地區的村鄉聯防戰,河湖港口的水上游擊戰,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戰,沿海地區的海上游擊戰,還有專門破壞敵軍交通、通信設施的破襲戰……這些神奇的戰法,在游擊戰中競相迸發。
“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廣袤的農村,悄然發生著幾千年來從未有過的變化。千千萬萬動員起來的農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強大參與者。
三
走進鹽城新四軍紀念館,那幅周恩來與新四軍將領的合影照,讓人從中感受到黨中央擘畫敵后游擊戰爭的眼光智慧。
1939年2月,時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的周恩來同志抵達皖南云嶺。根據中共六屆六中全會提出的“鞏固華北、發展華中”的戰略部署,他與新四軍領導人共同商定了“向北發展、向東作戰,鞏固現在陣地”的戰略方針。這成為新四軍崛起華中的恢宏起筆。
華中地區,華夏東屏;沃野千里,國之重廩。
日寇悍然占領上海、南京等地,貌懷狼子野心,實乃鼴鼠得勢。新四軍避開其盤踞的大中城市和交通要道,在廣袤鄉村掀起游擊戰爭的驚濤駭浪。
扼守皖南,穩立蘇南——1939年4月,第1、第2支隊如旋風席卷蘇南,收編多支民主抗日武裝。新四軍江南指揮部和蘇皖區黨委隨即成立,并任命14個縣民主政府縣長。蘇南敵后抗日根據地巍然屹立。
1939年間,日軍向“皖南門戶”繁昌縣城發起數輪猛烈進攻。譚震林指揮第3支隊展開繁昌保衛戰,五戰五捷。日寇妄圖打通浙贛通道、策應武漢戰場,殊不知最終夢斷繁昌。
同時,第4、第5、第6支隊雷厲風行,西出皖東、豫皖蘇邊、豫鄂邊等地,迅速開辟敵后根據地,與皖南、蘇南根據地形成鼎足之勢。
出擊寧滬,直搗黃龍——1939年5月,葉飛率以第1支隊第6團為主力的“江南抗日義勇軍”揮師東進。
日軍惱羞成怒,糾集重兵開赴延陵古鎮等地區,搜尋“掃蕩”新四軍,卻在丹陽賀甲村,遭到第1支隊的當頭棒喝,一仗折兵170余人。上海進步報紙歡呼:“偉大勝利在江南?!?/p>
揮師過江,經略蘇北——蘇北平原港汊密布,水網縱橫。1939年2月,陳毅派遣挺進縱隊奪取江心“跳板”揚中島,成立蘇北特委。年底,新四軍跨江進入揚州、泰州結合部,建立“橋頭堡”。
1940年夏,陳毅、粟裕率第1支隊北渡長江,挺進蘇北。同期,黃克誠率八路軍第2縱隊挺進鹽阜,迅速展開剿匪打頑、減租減息、擴大和鞏固民主政權等工作。
早在1940年4月,毛澤東就指出:“惟整個蘇北、皖東、淮北為我必爭之地……統須在一年以內造成民主的抗日根據地。”僅隔半年,蘇南、皖中、皖東、豫皖蘇、皖東北、豫鄂邊、蘇北等根據地創建塵埃落定,建立12個行政公署和專員公署、50個縣政府、298個區政府和2700多個鄉政府,擁有1500萬人口。
九萬勁旅馳騁大江南北,“華中人民的長城”威震敵膽。
四
“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后寒”。
時逾80多年,東北抗日聯軍第3路軍總司令李兆麟的這首《露營之歌》,仍令人深切感受到當年抗聯將士們的艱苦卓絕。
1938年冬,東北大地遭遇寒潮。但較自然寒冷更為殘酷的,是侵略者的鐵騎踐踏,“部落之外絕無家屋,食宿之處所一律搗毀”。
踏破興安萬重山,奮發橫掃嫩江原!鐵血抗聯誓死抗擊。
楊靖宇率第1路軍在樺甸、濛江山區激戰150多次,殲敵1500余人,挫敗日偽軍的秋冬季大“討伐”。
周保中率第2路軍在吉東地區作戰200余次,殲滅日偽軍2000余人,粉碎敵人的“聚殲”計劃。
李兆麟、馮仲云率第3路軍轉戰黑嫩平原20余縣,殲敵數千人,將數萬日偽軍拖得狼狽不堪。
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給楊靖宇和東北抗聯發出慰問電,稱贊他們是“冰天雪地里與敵周旋七年多的不怕困苦艱難奮斗之模范”。
1938年10月,奮不顧身掩護主力突圍的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冷云等8名女戰士,在打光子彈后,毅然手挽手走向波濤洶涌的烏斯渾河,譜寫了“八女投江”的壯烈篇章。
1940年2月,抗聯第1路軍總司令楊靖宇,在嚴寒中與敵周旋5晝夜后壯烈犧牲。偽通化省警務廳長岸谷隆一沮喪地承認:雖為敵人,睹其壯烈亦為之感嘆,實乃英雄。
在中國版圖的南端,抗戰烈火也在熊熊燃燒。
日軍登陸大亞灣的第二天,中共廣東地下黨組織立即派曾生,由香港奔赴寶安領導抗日斗爭。隨后,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及順德、中山和汕頭等抗日游擊隊相繼成立(即為東江縱隊的前身),并建立大嶺山、陽臺山抗日根據地。
在海南島,由中共領導的瓊崖紅軍游擊隊等抗日武裝,合編為廣東省民眾抗日自衛團第14區獨立總隊,頻頻襲擾和殲滅日偽軍,并開辟瓊文、美合等根據地。“瓊島抗戰的旗幟”高高飄揚。
縱觀戰略相持階段,我黨的游擊戰略給予日寇以沉重打擊,八路軍、新四軍兵力有極大發展,還有大量地方武裝和游擊隊參加抗戰,根據地擴大到跨華北、華中、華南的廣大地區。
兵民是勝利之本。抗戰勝利時,抗日根據地已遍布從冀東到瓊崖的廣大敵占區,發展到19塊,擁有1億人口,面積近百萬平方公里。我軍正規部隊發展到120多萬人,民兵達268萬人。一塊塊根據地,把敵人的后方變成了前線,陷敵于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牽制了日軍半數以上的兵力。
“彼竭我盈,故克之?!睉鹇苑垂ヒ圆豢赡孓D之勢,即將在飽經苦難而不屈的中國大地上展開。
來源:《解放軍報》2025年7月17日第5版
作者:章熙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