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99年情人節那天,天津一個高層住宅下,聚集著急救人員與圍觀群眾。
人群中央,是一個年輕女子蜷曲的身影,地上有斑斑血跡。
她叫謝津,曾紅極一時,是1990年代最具潛力的大陸流行女歌手之一。
那年她28歲,從23樓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短暫而絢爛的一生。
謝津的死因也是引起了外界的質疑,她究竟為何要以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正當外界議論紛紛時,有人站出來曝光,謝津之所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不是因為別的。
僅僅只是因為一個巴掌。
天才少女,一夜爆紅
謝津出生在天津,從小就是個活潑的孩子。
她的母親是業余音樂人,對音樂有著極高的熱情。
也正是因為如此,母親便開始培養謝津。
不僅讓她舞蹈、練嗓音,還強迫她拉小提琴。
正當別人家孩子放學后吃零食打游戲,謝津卻只能在練功房里泡到天黑。
雖然辛苦,可在母親的悉心教導下,謝津的音樂天賦也逐漸顯現出來。
1986年,年僅15歲的謝津,憑借一首《草帽歌》和母親創作的《津城,我的母親》在天津“希望杯”歌唱大賽上一舉成名。
而這也讓謝津成為通俗唱法的代表新星,一時風光無量。
到了1990年亞運會,年僅18歲的謝津登上《’90亞運》舞臺。
用一首《亞運之光》,徹底征服了全國觀眾。
對于謝津來說,這僅僅只是她人生輝煌的開始。
23歲時,謝津還登上了央視春晚,用一首《說唱臉譜》把國粹京劇和流行音樂完美融合,炸場了。
那一年,她在全國一夜成名,港臺唱片公司紛紛伸出橄欖枝。
此時的謝津宛若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散發出異常耀眼的光芒。
但在1993年,謝津的演藝生涯在迎來了最為輝煌的時刻。
她被劉德華、譚詠麟合資創立的香港藝能動音簽下。
隨后華納唱片出手,投資80萬元為她量身打造專輯《謝津》。
80萬元在當時是個天價,她也因此成為首批簽約海外公司的內地女歌手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制作人是香港大拿倫永亮。
她的新專輯曲風現代、包裝國際。
主打歌《女人天生愛做夢》《愛不要太多》都曾在榜單名列前茅。
再加跟她同期的女歌手,如那英、毛阿敏、韋唯,幾乎都對她表示尊重與認可。
連谷建芬都特意為她推薦歌曲。
上謝津外形靚麗,臺風大氣,唱功過硬,一出場就自帶“巨星氣質”。
如果按照這樣的發展情況,謝津終將會成為巨星,在娛樂圈內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但只可惜,謝津天才少女的人生在經濟了輝煌后,迎來了一場前所未有的風波。
而這場風波,不僅讓她的星途就此中斷。
甚至,就連她的人生也就此終結。
讓人惋惜的結局
1994年,作為娛樂圈新星的謝津受邀去南京某高校演出。
她把這場演出當成重磅宣傳機會,可彩排時音響頻頻出問題,她提醒工作人員調試。
但對于謝津的請求,卻沒有任何人在意。
她雖然在娛樂圈有著一定的代表作,可卻還遠沒有達到超級巨星的地步。
因此,她所說的話,根本沒人在意。
到了正式演出,音響依然失控,讓臺下的觀眾聽得十分難受。
一些人甚至因為無法忍受,直接選擇離場。
看到這樣的場景,謝津的內心多少也是有些生氣。
但為了宣傳自己的新歌,她還是強忍情緒完成演出。
可她的不滿情緒,卻讓現場的所有人都感受到了。
演出結束,她情緒徹底崩潰,沖上去甩了隨行工作人員一個巴掌。
只顧著發泄情緒的謝津完全不知道,被她扇巴掌的那人,正是她所在的娛樂公司的負責人。
更為重要的是,這人也跟華納高層關系密切。
這一個耳光,仿佛打在了自己命運的轉軸上。
謝津很快被公司封殺,演出、發片、代言全部叫停。
曾經力捧她的華納與藝能動音,也轉而主推其他新人。
一時間,行業傳言四起。
什么“謝津耍大牌”、“脾氣大、”“不好帶”等標簽貼滿她的名字。
哪怕后來官司贏了,公司也不續約,新公司也不敢簽她。
到這這個時候,謝津徹底從“春晚歌后”變成“沒人要的前明星”。
崩塌的內心,從光環到抑郁
事業滑坡本已讓謝津備感壓力,可讓她更崩潰的,是她無力掌控的生活。
她的母親顏永立,是她的經紀人,一直對她管教甚嚴。
連去哪演出、穿什么衣服、跟誰接觸都要“報備”。
這種強壓式控制,讓她情緒更容易崩潰。
她搬回天津,幾乎不再公開露面。
有時一個人在房間關好門三天不出,整個人開始出現精神癥狀。
有人說她得了“妄想癥”,有人說她疑神疑鬼、怕被跟蹤。
曾經的朋友也越來越少。
她試圖重新發片、聯系演出,但都被婉拒。
1999年2月14日,謝津給自己梳洗一番,然后換了一件新的衣服。
而后,她抱著自己的母親跟她說了一句對不起。
隨后,便縱身從高樓上一躍而下,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留下的是哭喊不止的母親,還有一個永遠未竟的舞臺夢。
關于謝津之死,眾說紛紜。
有媒體說她擦窗戶時失足;有傳言說她因情所困。
但綜合她的生平、家人陳述、演藝圈人士反映,以及相關媒體報道,也是能夠看出謝津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來。
原本是人人艷羨的天才少女,但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職業打擊”,被冷藏5年。
除此之外,她還要承受著來自母親的高壓控制,心理上多少也有些窒息。
演藝圈當年生態混亂,打榜、埋單、走后門盛行,謝津雖然不適應,但也無力妥協。
社交圈的破碎,情緒無人疏導,最終讓謝津心理疾病越來越嚴重。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那一巴掌,不只是謝津的失控,更是她在畸形環境下最后的“自保”。
所以,謝津不是被某一個人害死。
而是被整個不健康的娛樂生態系統、被家庭過度干預、被長時間的精神壓抑,慢慢推向了絕路。
謝津死后,她的好友韋唯曾為她寫下《送花》,崔健也寫下《迷失的季節》紀念她。
她的代表作《說唱臉譜》、《亞運之光》,至今仍能喚起觀眾回憶。
她是天賦異稟的代表,是內地流行音樂探索初期的開拓者之一,是中國流行女聲早期走向國際化的弄潮兒。
遺憾的是,她沒能等到真正的“謝津時代”。
結語
26年過去了,如果我們還只是用“脾氣不好”“玻璃心”“心理問題”來概括她的死,那就太簡單、也太殘忍。
我們必須看到,一個人跌倒不是因為他脆弱,而是因為沒有人為他伸手。
愿今天的演藝圈,能少一點“冷藏式懲罰”,多一點人性關懷。
愿每一個被生活擊中的人,都能撐到春天來臨的那天。
參考信源:
廣州日報——《自殺、他殺?女歌星謝津墜樓身亡》
生活時報——《謝津母親怒斥傳言和報道歪曲事實》
生活時報——《我知道謝津死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