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知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具有心理學、社會學、家庭教育等專業背景,接受過我國多位著名的心理學家的教學、指導。自2008年大學攻讀心理學以來,一直全身心地致力于心理學及心理咨詢的學習與深造。不斷地進行自己成長與完善,并定期地接受專業的督導,心理咨詢多年,具有較豐富的咨詢經驗。
各位寶爸寶媽們!有沒有覺得家里的孩子就像個“時間小魔王”,做事那叫一個拖拉,急死人了!別慌,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五個“魔法鑰匙”,幫你搞定這讓人頭疼的問題。
咱們得先讀懂孩子的“慢動作”密碼。你看啊,孩子寫作業就像跑馬拉松,穿鞋子能搞成行為藝術。這時候,可別一上來就說孩子“懶”。心理學家說了,兒童大腦前額葉皮層得到25歲才發育好呢,就像一輛還在調試的跑車,偶爾熄火很正常。有些孩子磨蹭是因為焦慮,就像小刺猬一樣縮成一團;有些把拖延當盾牌,抵抗父母的高期待;還有些孩子就是用自己的節奏探索世界呢,說不定正蹲在螞蟻洞前有啥新發現呢!
接著咱們來說說四兩撥千斤的喚醒術。
第一個是魔法倒計時。你可以跟孩子說:“咱們來玩太空火箭游戲吧!5分鐘后媽媽的手機會變成外星信號發射器,你猜猜會發出啥聲音?”這么一搞,孩子就像被施了魔法,馬上就來勁了。
第二個是任務變形記。把“去洗澡”說成“今晚要給小企鵝換新羽毛”,“整理書包”變成“準備探險裝備”。這樣一弄,孩子的行動力就像充了電的陀螺,轉得飛快!
第三個是感官啟動器。你可以試試“嗅覺喚醒法”,噴點檸檬味空氣清新劑,說這是“清醒噴霧”;或者用“觸覺激活術”,讓孩子抱個毛絨玩具當“能量球”。多感官刺激能讓孩子的大腦像汽車引擎一樣快速啟動。
再來說說給拖拉按下暫停鍵的秘籍。當孩子第三次把書包翻得像垃圾堆時,試試“三明治法則”。第一步,蹲下來平視孩子,說“媽媽注意到你今天特別認真找文具”;第二步,輕拍肩膀,說“不過我們約好七點半要出發看星星”;第三步,舉起手表,問“要媽媽當你的導航員一起找嗎?”這種溫柔又堅定的溝通方式,可比河東獅吼管用多了!
然后是家長的自我修養。有個爸爸發現,把“快點!”換成“我們來比賽誰先穿好外套”,孩子配合度一下子就提高了。原來孩子就像會讀心術的鏡子,父母一焦慮,孩子就像戴了隱形腳銬。家長每天給自己三分鐘“充電時間”,情緒容器足夠大了,孩子才能從容起航。
給大家講個真實案例。6歲的小宇總把睡前故事搞成馬拉松,后來媽媽發明了“故事加油站”。每完成一個睡前步驟,就往小熊存錢罐投一枚硬幣,攢夠十枚就能兌換“海底探險”故事夜。現在小宇每天都驚喜地喊:“哇!今天已經攢了三枚硬幣啦!”
那些看似拖拉的時光,可能正在孕育創造力的種子。就像春天的竹筍,在地底默默扎根三年,到了雨季就能每天長30厘米呢!當我們在孩子的節奏里播下耐心的種子,就能收獲終身受益的時間管理能力。記住,最好的教育不是拔苗助長,而是成為孩子成長路上最溫暖的腳手架!各位寶爸寶媽們,趕緊試試這五個魔法鑰匙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