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 年,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了一個極具爭議和趣味性的思想實驗 —— 薛定諤的貓。
想象一下,有一個封閉且不透明的箱子,里面放著一只貓、一個放射性原子、一個粒子探測裝置、一瓶劇毒物質和一把錘子。放射性原子有 50% 的概率發生衰變,一旦衰變,粒子探測裝置就會接收到衰變放射出的粒子,進而發出信號讓錘子打碎裝著劇毒物質的瓶子,貓就會被毒死;若粒子不衰變,貓就能活著。
在經典物理學的認知里,箱子里最終只會出現兩種明確結果中的一個,只有打開盒子,外部觀測者才能知曉里面的情況。
但在量子世界里,當盒子處于關閉狀態時,整個系統會一直保持不確定性的波態,即貓處于生死疊加的奇妙狀態。只有在盒子打開,外部觀測者進行觀測時,物質以粒子形式表現后,貓的生死狀態才能確定。
在經典物理學的宏偉框架中,世界被認為是確定性和可預測的。就像法國數學家拉普拉斯曾提出的 “拉普拉斯妖” 設想,如果有一個智慧生物能知曉宇宙中每個原子的位置和動量,就能根據牛頓運動定律準確地預言宇宙的過去與未來。這種決定論思想貫穿于經典物理學的始終 ,它堅信一切物理現象都遵循著嚴格的因果律。
在經典物理學的視角下,薛定諤的貓這個實驗的結果是完全確定的。
當那只貓被放入封閉箱子后,從放射性原子的衰變與否,到貓的生死狀態,都被看作是在放入箱子的那一刻就已經確定下來的客觀事實。經典物理學認為,即使人們沒有打開箱子去觀察,箱子里的貓要么是活著,要么是死了,不存在其他模糊不清的狀態。這就如同我們日常看到的任何事件,其結果在發生的瞬間就已經固定,只是等待著我們去發現而已。
例如,一個球從高處落下,在它落地之前,我們就可以根據重力、高度等因素準確地計算出它落地的時間和位置,球的運動軌跡是確定且可預測的。同樣,在薛定諤的貓實驗中,經典物理學相信,放射性原子是否衰變、貓是生是死,都如同球的運動軌跡一樣,早已被物理規律所決定。
然而,量子力學的出現,徹底打破了經典物理學所構建的確定性世界圖景。量子力學主要研究微觀世界的現象,在這個微小的尺度下,一切都變得神秘而難以捉摸。量子力學的基本原理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直覺和經驗大相徑庭,其中最讓人難以理解的概念之一就是疊加態。
在量子世界里,粒子可以同時處于多種不同的狀態,這就是所謂的疊加態。
就像一個電子,它可以同時處于多個位置,或者同時具有不同的自旋方向。這種現象在宏觀世界中是完全無法想象的,因為我們日常所接觸到的物體,比如桌子、椅子等,它們在某一時刻只能處于一個確定的位置,具有確定的狀態。但在微觀世界里,粒子卻展現出了這種奇特的不確定性。
回到薛定諤的貓實驗,從量子力學的角度來看,當箱子處于關閉狀態時,整個系統處于一種不確定性的波態。
箱子里的放射性原子不再是簡單地處于已經衰變或者未衰變這兩種狀態中的某一種,而是同時處于衰變和未衰變的疊加態。這種疊加態意味著,在沒有外部觀測的情況下,原子的狀態是不確定的,它既有可能衰變,也有可能不衰變,這兩種可能性同時存在。
而貓的生死狀態又直接與放射性原子的狀態相關聯,所以貓也相應地處于一種既死又活的疊加態。
只有當我們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時,這個行為會對量子系統產生干擾,使得原子的疊加態瞬間 “坍縮” 到一個確定的本征態,即要么衰變,要么未衰變。
隨著原子狀態的確定,貓的生死狀態也隨之確定,它要么是活著,要么是死了。這就好像在觀測之前,貓的生死處于一種模糊的、不確定的狀態,而觀測行為就像是一把 “鑰匙”,打開了確定性的大門,讓貓的狀態從多種可能性中選擇了其中一種,呈現在我們眼前。
這種量子力學的詮釋,與經典物理學中關于世界確定性和客觀性的觀念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也正是薛定諤的貓這個思想實驗所引發的深刻思考和激烈爭論的核心所在。
量子世界,與我們日常生活所處的宏觀世界有著天壤之別。在量子世界里,確定性如同迷霧般消散,被不確定性(概率)所全面取代 。
以我們熟悉的氫原子為例,它由原子核和核外的一個電子組成,電子圍繞著原子核高速運動。早期,物理學家玻爾在試圖解釋氫原子的結構和電子運動時,曾提出電子存在不同的軌道,就像行星圍繞太陽在固定軌道上運行一樣。
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科學家們發現這種理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它僅僅對氫原子這一簡單體系有效,一旦面對稍微復雜一點的原子,便無法給出合理的解釋。
后來,科學家們通過一系列實驗和理論研究表明,電子在原子核外的運動并非像玻爾所設想的那樣具有確定的軌道。
實際上,電子的空間位置是隨機的,它可能出現在原子核周圍的任何位置,只是在不同位置出現的概率有所不同。為了形象地描述電子在原子核外出現的概率分布情況,人們引入了 “電子云” 的概念。電子云并不是真正的云,而是用小黑點的疏密程度來表示電子在原子核外空間各點出現概率大小的一種形象化表示方法。
在電子云圖中,小黑點越密集的區域,表示電子在該區域出現的概率越大;反之,小黑點稀疏的區域,電子出現的概率就越小 。這就好比在一個熱鬧的集市中,人群在不同區域的分布密度不同,有些地方人多,有些地方人少,電子在原子核外的分布就如同集市中人群的分布一樣,是不確定的,只能用概率來描述。
由于量子系統獨特的概率詮釋,在沒有對其進行觀測時,我們無法確切知曉粒子的位置、速度等信息,此時量子系統就處于一種神奇的 “疊加態”。
簡單來說,疊加態意味著粒子可以同時處于多種不同的狀態。
例如,一個粒子既可能在 A 處,也可能在 B 處,那么在未觀測時,它就處于 A 和 B 兩處的疊加態;再比如一個原子核,它可能發生了衰變,也可能沒有衰變,此時它就處于衰變和未衰變的疊加態。
這種疊加態的概念與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經驗和直覺是完全相悖的。
在宏觀世界里,一個物體在某一時刻只能處于一個確定的位置,具有確定的狀態。比如,我們手中的杯子,它要么放在桌子上,要么拿在手里,不可能同時既在桌子上又在手里。但在量子世界中,粒子卻展現出了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特性,它們可以同時處于多種狀態的疊加,仿佛擁有了 “分身術” 一般。
只有當我們對量子系統進行觀測時,這種疊加態才會發生變化。我們可能會發現粒子在 A 處,也可能發現粒子在 B 處,一旦確定了粒子的位置,那么該粒子就從原來的疊加態 “坍塌” 成了一個確定的 “本征態”。這個過程就好像是在眾多可能性中,觀測行為迫使粒子做出了 “選擇”,呈現出一個確定的狀態。而且,一旦粒子的狀態確定下來,此后它就會保持在這個本征態上。
觀測行為對量子系統的影響是量子力學中一個非常重要且令人困惑的問題。
在觀測之前,粒子的狀態是不確定的,它處于多種可能性的疊加之中;而觀測之后,粒子的狀態瞬間發生改變,從疊加態轉變為一個確定的本征態。這種觀測導致的狀態改變,仿佛有一種神秘的力量在起作用,使得量子世界的現象變得更加撲朔迷離。這也是為什么量子力學中的疊加態概念如此難以理解,因為它挑戰了我們長期以來在宏觀世界中形成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模式 。
作為量子力學的創立者之一,愛因斯坦也對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和概率解釋深感困惑和不滿。他堅信,物理世界應該是確定性和因果律的天下,上帝不會以擲骰子的方式來決定宇宙的運行規則。他曾提出著名的EPR佯謬,試圖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
而薛定諤同樣對量子力學在宏觀世界中的適用性提出了質疑。他認為,在宏觀世界中,存在許多與量子力學理論相悖的事實 ,這些矛盾表明量子力學可能存在某些缺陷。
為了更加清晰、直觀地描述這種矛盾,薛定諤于 1935 年提出了那個著名的思想實驗 —— 薛定諤的貓。
在探索薛定諤的貓這一思想實驗時,一個有趣的設想是,倘若把不透明的箱子換成透明的,是否就能在不打開箱子的情況下,“悄悄” 觀察貓的狀態,從而避開打開箱子那一瞬間對貓生死狀態的影響呢?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簡單。在量子力學的奇妙世界里,任何觀測行為都會對實驗結果產生影響 。
當我們試圖通過透明箱子觀察貓時,看似只是進行了一次 “溫和” 的觀察,但實際上,這個過程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干擾因素。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箱子內部的情況,是因為有光射入了箱子,然后光從箱子內反射出來進入我們的眼睛。而這些參與觀測過程的光子,會與量子系統發生相互作用,進而影響量子系統的狀態。
在薛定諤的貓實驗中,量子系統包含了放射性原子、粒子探測裝置、劇毒物質以及貓等。光子與這個量子系統的相互作用,打破量子系統原本的平衡和不確定性 。這種干擾會使得原本處于疊加態的量子系統發生變化,從而破壞了貓處于既死又活疊加態的條件。
也就是說,一旦有光子參與觀測,貓就不再處于真正意義上的生死疊加態,它的狀態會被光子的干擾所影響,提前從疊加態 “坍縮” 成一個確定的本征態,即要么是活著,要么是死了。
為了讓貓處于真正的疊加態之中,必須排除任何外界的干擾。
這就要求實驗環境必須是一個完全隔絕外界影響的封閉空間,不能有光子的進入,也不能有其他任何可能與量子系統發生相互作用的因素。在這樣的理想條件下,貓才能保持在那種神秘的既死又活的疊加態。
但在現實世界中,要實現這樣的完全隔絕是極其困難的,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這也正是為什么人們無法直接觀測到處于真正疊加態的貓,因為任何試圖觀測的行為都會不可避免地對實驗系統造成干擾,使得貓的疊加態消失,展現出一個確定的生死狀態 。
為了解釋薛定諤的貓這一令人困惑的問題,物理學界誕生了一系列富有想象力的假說,其中最著名的當屬 “多世界詮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平行宇宙理論 。
1957 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休?艾弗雷特三世大膽地提出了這一理論 。他認為,在進行薛定諤的貓的實驗時,箱子里原本就存在著兩個神奇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在箱子外的情況完全相同,仿佛是一對雙胞胎,但在箱子內部卻有著微妙的差異,一個世界里箱子里的貓是死的,而另一個世界里箱子里的貓是活的。
在實驗過程中,這兩個世界就像兩條緊密纏繞的繩索,處于糾纏在一起的狀態 。當我們打開箱子進行觀測時,就如同用一把剪刀剪斷了這兩條繩索,這兩個世界會瞬間發生分離,各自成為一個獨立的新的世界,而且從此以后,它們彼此之間毫無影響,就像兩條平行的軌道,永遠不會再相交 。
在無數個平行存在的宇宙中,每一個可能的事件結果都會真實地發生。在一個宇宙里,我們打開箱子看到的是一只活蹦亂跳的貓;而在另一個宇宙里,我們看到的則是一只已經死去的貓。這就好像我們的人生面臨著無數個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會開啟一條不同的命運軌跡,而平行宇宙理論認為,所有這些不同的命運軌跡都在不同的宇宙中真實上演著 。
這種充滿科幻色彩的理論激發了人們無限的遐想,許多科幻電影和小說都運用這一假說演繹出了各種奇幻燒腦的故事。
比如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就巧妙地構建了一個因彗星到來而使多個平行宇宙相互交錯的世界,讓觀眾在電影中感受到了平行宇宙帶來的奇妙與震撼 。然而,盡管平行宇宙理論極具想象力和吸引力,但目前學術界普遍對其持保留態度,并不完全認同這一觀點。因為它雖然為薛定諤的貓的問題提供了一種看似合理的解釋,但卻缺乏直接的實驗證據來支持,更多地停留在理論假設的層面 。
除了平行宇宙學說,目前的量子力學領域還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詮釋,它們從各自獨特的角度對薛定諤的貓實驗提出了不同的觀點 。
退相干詮釋認為,量子系統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會導致量子相干性的喪失,使得量子系統從疊加態轉變為經典的確定狀態。
在薛定諤的貓實驗中,貓與箱子內的各種設備以及外部環境之間存在著復雜的相互作用,這些相互作用會使貓的量子態迅速退相干,從而在宏觀層面上表現出確定的生死狀態,而不會出現既死又活的疊加態 。電影《彗星來的那一夜》中也提到了這種假設,它通過展現多個平行世界在特定條件下的相互影響,讓觀眾對退相干詮釋有了更直觀的感受 。
坍縮詮釋又可細分為客觀性坍縮詮釋和傳統的哥本哈根詮釋??陀^性坍縮詮釋認為,波函數的坍縮是一個客觀的物理過程,與觀測者無關,即使沒有觀測者的介入,量子系統也會在某些特定條件下自發地從疊加態坍縮為確定的本征態 。
而傳統的哥本哈根詮釋則強調觀測行為的特殊作用,認為只有當觀測者進行觀測時,波函數才會發生坍縮,從而使量子系統從不確定的疊加態轉變為確定的狀態。在薛定諤的貓實驗中,哥本哈根詮釋認為,在打開箱子觀測之前,貓處于既死又活的疊加態,而一旦打開箱子進行觀測,觀測行為會導致波函數坍縮,貓的狀態就會瞬間確定為死或者活 。
隱變量理論則試圖在量子力學的框架之外,尋找一些隱藏的變量來解釋量子現象,認為量子力學中的不確定性只是表面現象,背后存在著尚未被發現的確定性因素。
其中,非局域隱變量理論,例如德布羅意 - 玻姆理論,認為微觀粒子具有確定的位置和動量,只是由于一些隱藏的非局域變量的影響,使得我們在觀測時無法準確地預測粒子的行為。
在薛定諤的貓實驗中,隱變量理論可能會認為,貓的生死狀態在放入箱子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某些隱藏變量所決定,只是我們無法直接觀測到這些變量,所以才會產生貓處于既死又活疊加態的錯覺 。
這些不同的量子力學詮釋都在努力嘗試解決薛定諤的貓所帶來的困惑,它們各自有著獨特的優勢和局限性,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展和完善 ??茖W家們仍在不斷地探索和研究,希望能夠找到一種更加完善、統一的理論來解釋量子世界的奧秘 。
在薛定諤提出這個實驗之前,量子力學主要聚焦于微觀粒子的研究,其理論和概念似乎與宏觀世界的現象和規律毫無關聯,仿佛是兩個截然不同、互不干涉的世界。而薛定諤的貓實驗,巧妙地通過一個看似簡單的場景,將微觀粒子的不確定性和疊加態等奇特性質,與宏觀世界中貓的生死狀態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這使得科學家們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微觀世界與宏觀世界之間的關系,思考量子力學的原理是否在宏觀世界中也同樣適用,或者在宏觀世界中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
這個實驗引發了科學界和哲學界對量子力學的深入思考和廣泛爭論。例如,觀測行為對量子系統的影響、波函數的坍縮機制、量子疊加態的本質等問題,都在薛定諤的貓實驗的引發下,成為了科學家們熱烈討論和深入研究的焦點。
不同的科學家和哲學家從各自的角度出發,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觀點和解釋,形成了眾多不同的量子力學詮釋,如哥本哈根詮釋、多世界詮釋、退相干詮釋等。這些詮釋之間的爭論和交流,不僅推動了量子力學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也促進了人們對微觀世界本質的認識不斷深化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