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是值得我們永遠緬懷的!然而81年前為蘇聯抗擊納粹、捍衛反法西斯戰線的英靈卻被烏克蘭當局挖掘出來當作談判籌碼!這樣的行為令人震驚,烏克蘭還能擁有光明的未來嗎?
根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道,7月17日,烏克蘭利沃夫市市長安德烈·薩多維伊公開宣布,當地針對二戰期間陣亡的蘇聯紅軍“光榮山”公墓的挖掘工程已順利完成,此次共挖掘出355具蘇軍遺?。?/p>
他竟提出一個荒唐的建議,將這些遺骸作為交換條件,用以換取被俄羅斯俘獲的烏克蘭士兵!
1944年7月,為了奪回利沃夫,蘇軍第4烏克蘭方面軍展開了一場慘烈的戰斗,這場戰役造成3.7萬名官兵陣亡。其中,約1.2萬人犧牲后便長眠于這片土地。如今,在“光榮山”挖掘出的遺骸僅為355具,而這僅僅是冰山一角——其余兩千多具遺體,市檔案館直接標記為“去向不明”。
在這次掘墓行動中,有兩具遺體格外引人注目。
一位是1944年犧牲的蘇軍少校普京,與現任俄羅斯總統同名;另一位則是蘇聯二戰時期的特工庫茲涅佐夫,他曾被追授“蘇聯英雄”稱號。
他們的遺體在多次搬遷后,最終安葬于利沃夫的“光榮山”。
對俄羅斯人民而言,他們不僅是烈士,更是反抗法西斯和納粹勢力的象征,代表著國家的尊嚴與榮耀。
烏克蘭的這一行為引發廣泛爭議,從人道主義角度來看,這種做法毫無正當性可言。將英雄的遺骸當作交易物品,已經嚴重違背了人類基本的倫理底線。更值得強調的是,這些陣亡將士是為了從納粹手中解放利沃夫而獻出生命的,若沒有他們的英勇犧牲,這座城市的歷史根基將蕩然無存。令人痛心的是,這些烈士生前誓死保衛的城市,如今卻出現本地人挖掘墳墓、甚至拿遺骸做交易的行為,這無疑是對歷史的背叛與對英靈的侮辱。
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明確指出“這是缺乏人性的暴行”。
(烏克蘭利沃夫市市長薩多維)
如今這座墓地被鏟平,烈士遺骨淪為可交易的商品,這是對尊嚴的踐踏。在俄羅斯文化中,緬懷先烈是一種根深蒂固的信念,烏克蘭的這一行為顯然觸碰了底線。此外還有一段往事,根據蘇聯官方記載,1944年3月9日庫茲涅佐夫執行任務時遭遇班德拉分子包圍,為防止機密泄露,他引爆手榴彈與敵人同歸于盡。庫茲涅佐夫當年對抗納粹,如今俄方也將烏克蘭當局定義為“納粹勢力”,并強調“去納粹化”,烏克蘭當局挖掘反納粹英雄的墓地,對俄羅斯而言無疑是更深的羞辱。
(庫茲涅佐夫)
將遺骸作為談判籌碼并非首次出現。2023年春季,布查鎮曾挖掘出250具尚待確認身份的蘇軍遺骸,當時烏克蘭國防部內部人士向BBC透露,烏方計劃按照“一具遺骸換取十名戰俘”的比例進行交換,不過該計劃因遭到國際紅十字會的強烈反對而最終被擱置。
如今,利沃夫再次將這種做法公之于眾。
“光榮山”
在這一事件背后還有另一件值得關注的事,此前俄羅斯與烏克蘭代表團曾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就和平解決俄烏沖突展開第二輪直接談判。當時達成的一項協議內容便是關于陣亡士兵遺體的交換。
根據公布的交換框架,俄方單方面向烏方移交6000具烏軍遺體。如果烏方持有俄軍士兵遺體,俄方也愿意接收。雙方還決定交換所有重傷、重病以及25歲以下的士兵俘虜。
在協議執行過程中,不對等的情況逐漸顯現。截至7月17日,俄方向烏方移交了超過7000具烏軍遺體,而烏方歸還的俄軍遺體卻不足100具。由于數量差距巨大,烏克蘭方面開始尋找“替代交換物”,盯上了蘇軍遺骸,試圖以此向俄羅斯施壓,將英雄陵園變為利益交換的場所。俄方認為,烏克蘭此舉不僅是對歷史的侮辱,更是對國家尊嚴的挑戰。
(烏克蘭拆除“光榮山”現場圖)
尼古拉·庫茲涅佐夫的侄女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寄去一封信,并附上一張老照片:1944年解放日,利沃夫居民拆下門板做擔架,抬著受傷的蘇軍士兵前往醫院,照片背面用鉛筆寫著“他們救了我們,我們該如何回報?”八十年后,這座城市卻將救命恩人的遺骨擺上談判桌。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不惜挖掘墳墓、販賣尸體,將守護者的遺骸當作實現野心的籌碼,這種行為表明俄烏沖突已進入更加危險的階段。這些人已喪失對生命的敬畏,那么在戰場上,他們的行為將更加無所顧忌。俄烏局勢再起波瀾,恐怕正一步步滑向更為黑暗、血腥的深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