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時十余天,長安大學“智感空間●量體生形”暑期社會實踐隊圓滿完成西安明城區調研任務。從啟動會上的目標錨定,到走街串巷的實地探訪,再到佛教圣日的文化邂逅,團隊以“三下鄉”實踐為契機,用腳步丈量城市肌理,用數據記錄民生需求,最終勾勒出一幅兼具生活溫度與文化厚度的明城小微公共空間圖景。
從數據到故事:小微空間的立體畫像
調研伊始,團隊便確立了“時空雙軸”研究法:以明城區街巷為經,以每日時段為緯,系統記錄小微空間的使用規律。據調研數據顯示的“潮汐式”人流變化,直觀反映出空間與居民生活節奏的深度綁定。
實踐隊開展小微公共空間調研
而散落街巷的故事,更讓數據有了溫度。社區入口棋攤的“象棋協會”,居民自發管理卻面臨石桌不足、照明缺失的困境;街角休憩區的居民們,將廢棄家具搬至公共空間“共建共享”,讓方寸之地成為社區“會客廳”。這些細節印證著:小微空間不僅是物理場所,更是居民自治活力與生活智慧的載體。
從生活到文化:多民族融合的鮮活注腳
調研中恰逢觀世音菩薩成道日,為團隊打開了觀察明城文化生態的另一扇窗。廣仁寺的放生法會上,藏漢信眾共同祈福;云居寺開放日里,齋飯中飽含人民的祈愿;長安鼓樂社的祭祀表演中,多民族樂手奏響傳承千年的古曲。這些場景生動詮釋了明城區“多民族共生、多元文化交融”的地域特質。
實踐隊調研照片
更值得關注的是,文化活動與小微空間的深度耦合:寺廟廣場成為臨時市集,鼓樂表演吸引居民駐足圍觀,宗教節慶的善意與熱鬧,自然融入日常街巷生活。正如隊員在調研報告中所寫:“明城的文化融合從不是刻意設計,而是藏在老人共下一盤棋、各族居民共看一場表演的尋常里?!?/p>
從調研到思考:青春智慧的實踐答卷
總結會上,隊員們梳理出三大核心發現:一是小微空間存在“硬件設施不足與居民需求旺盛”的矛盾,如休憩設施短缺、功能單一;二是“自發治理活躍與系統管理缺失”的反差,居民自主維護熱情高,但缺乏專業規劃引導;三是“日常功能與文化價值”的雙重屬性,空間既需滿足生活便利,更應承載文化傳承功能。
實踐隊合影
指導老師強調:“調研的終點,是實踐的起點?!?此次實踐,不僅是對“三下鄉”精神的生動踐行,更讓隊員們深刻理解: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藏在街角的石凳、巷尾的棋攤里。長安大學實踐隊用青春腳步丈量的,既是小微空間的尺寸,更是城市發展的溫度;用專業學識思考的,既是空間優化的方案,更是青年學子服務社會的擔當。這份凝結著汗水與思考的調研成果,終將化作點亮明城生活的微光,讓“智感空間”真正“量體生形”,生長出更貼合民心的模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