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年4月初召開國家教育數字化戰略行動2025年部署會,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懷進鵬出席會議并強調,高校要圍繞人工智能加快學科和專業布局,加強人才培養和相關研究,更好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人工智能專業本科高校TOP10
人工智能專業是國家為推動人工智能學科發展與人才培養而在高校設立的專業,旨在培養人工智能產業的研究型、應用型人才,推動人工智能一級學科建設。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顯示,全國高校共新增426個專業點,人工智能專業以89所高校新增的數量高居榜首,成為增設最多的專業。事實上,自2018年被列入本科專業目錄以來,人工智能一直是高校競相布局的熱點,7年間已有621所高校備案和審批通過該專業,上演高校專業布局的“速度與激情”。
為引導高校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不斷提高人工智能領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國際合作交流等能力,為我國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提供戰略支撐,教育部于2018年制定印發《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明確提出:完善學科布局。支持高校在“雙一流”建設中,加大對人工智能領域相關學科的投入,促進相關交叉學科發展;加強專業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控制、數學、統計學、物理學、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學等學科專業教育的交叉融合,探索“人工智能+X”的人才培養模式。
不過截至今年6月,人工智能專業仍尚未被列入一級學科目錄。在現行學科分類框架下,其仍屬于“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控制科學與工程”“電子信息”或“自動化”等現有一級學科的二級范疇。由于缺乏獨立學科地位,多數高校尚未建立系統化的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體系,具體表現為課程設置趨同、培養方案未差異化細化,專業建設的完整性亟待完善。
當前,哪些高校正引領中國人工智能專業的高質量發展?
2025年4—5月,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華算人工智能研究院針對全國已經在教育部成功備案的人工智能專業的621所普通高校進行調研,并最終以“排行榜”的形式向社會公布調研結果。
排名進入全國前10名的高校分別是:清華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南京大學、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中山大學。
全國普通高校“人工智能”本科專業教育教學綜合實力排名主要依據
圖片來源:“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微信公眾號。
另外,根據US News發布的2024-2025全球人工智能專業排名,在全球前50名中,中國內地高校占據了27席。不僅如此,共有49所中國內地高校躋身全球TOP100,其中清華大學、電子科技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更是位列全球前10。
注:關于中國高校人工智能專業建設的更多深度分析,請點擊“閱讀原文”查看“麥研文選”文章《全球大學人工智能排名:內地20所高校躋身全球TOP30》。
為系統化培養人工智能領域人才,當前越來越多高校紛紛成立人工智能學院。據悉,截至2025年6月,據媒體統計,全國已有至少70所本科高校設立人工智能學院,其中985高校的布局尤為密集——公開數據顯示,超過半數已建立人工智能學院。
部分行業特色高校更加關注將人工智能與自己的優勢特色學科相結合。
例如,南京中醫藥大學為了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對醫藥類主干學科的支撐融合,發展人工智能、智能醫學和醫學信息工程與技術,在2019年將“信息技術學院”更名為“人工智能與信息技術學院”。
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的深層邏輯,在于以技術融合重塑特色學科優勢,主動對接產業變革需求。
破解高校AI師資困境
“缺師資、缺資源、人才培養脫鉤”是當前高校在人工智能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尤其是缺師資問題,武漢理工大學原校長楊宗凱曾指出,人工智能涉及多領域跨層次的知識和技能,如數學、計算機科學、心理學等,但目前,我國多數人工智能教師更專注于技術領域的進步與發展,教師能力、教師規模、教師質量與人才培養需求不匹配。
復旦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薛向陽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直言,現在不管哪所高校,真正研究人工智能的老師并不多。
而智聯招聘數據顯示,2025年春節后一個月,人工智能講師招聘職位數同比翻倍,增速達112.4%。
這種師資上的短板,進一步導致了教學過程中實踐環節薄弱、內容更新滯后等問題,與行業對人工智能人才的實際需求形成明顯落差。
高校人工智能相關專業師生創建的開源組織Datawhale發布的《2023中國人工智能人才學習白皮書》指出,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錯位的三個主要問題是缺乏實踐、教學內容過時和教學方式固化。
有專家建議,短期內可以建立更加靈活的引才機制,長期則須通過改革教育培訓體系,培養更多結構合理的AI人才,不斷壯大人才規模以滿足國家戰略需求。
面對AI師資力量“人才荒”,天津財經大學人事處主要負責人表示,該校正從AI相關行業企業引進專、兼職技術專家,通過雙聘制、短期合約與項目制等多種機制實現人才引用并舉。同時,積極推動差異化考核、成果轉化共享、職稱評審單設通道等激勵機制改革,為AI人才引進助力。
破解AI教育困局,需從師資破題向體系突圍。
短期引智借力企業資源緩解“人才荒”,長期則須打破學科壁壘、重構評價機制,推動“教—研—產”深度耦合。唯有實現產教資源的系統整合,才能消解人才結構性缺口,構建人工智能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底層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網站、澎湃新聞網等。
[2] 宋瑞 柳媛. 引育結合解渴AI人才 [EB/OL]. 新華網,2025-04-23.
[3] 高校人工智能專業排行榜 2025全國621所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專業教育教學綜合實力排行榜 [EB/OL]. 微信公眾號“全國高校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創新聯盟”, 2025-06-04.
[4] 人工智能專業,正在淪為新“天坑”? [EB/OL]. 網易數讀/文創,2024-12-25.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內容全面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請留言或添加編輯微信獲得長期白名單授權(電話或微信搜索18602824882)。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關注“麥研文選”,獲取更多數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