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就入伏啦
這幾天,#超級三伏天#登上熱搜
提問:
為什么說今年的三伏天
是“超級三伏天”呢?
因為今年的三伏天
入伏晚、時間短
打破了近十年“40天長三伏”的慣例
只有30天!
雖然時間變短
但暑熱濕氣并沒有削減
三伏天怎么預防中暑?
消夏解暑有哪些“陷阱”?
跟團團一起來看
PART. 1
什么是中醫說的“暑邪”?
盛夏時節
體感從干熱的“燒烤”模式
進入濕熱的“蒸烤”模式
身體最易被“暑邪”趁虛而入
從而引發中暑
中醫認為
自然界有六種外感病邪
分別是風、寒、暑、濕、燥、火
夏至以后、立秋之前的
火熱外邪都被稱為“暑邪”
關于暑邪的特點
想象一下夏日的廚房
就容易明白了
(點擊圖片查看解釋)
暑性炎熱
如猛火爆炒,溫度飆升
人在邊上都面紅耳赤
傷津耗氣
如蒸烤模式后暴汗脫水
口干少尿、乏力
暑性升散
如蒸鍋開蓋
熱氣直沖腦門
氣得腦殼嗡嗡
暑多挾濕
如裹著濕布蒸桑拿
肚子脹、胸悶
甚至惡心嘔吐
PART.02
藿香正氣水是萬能“解暑神器”?
錯!錯!錯!
中暑也分不同類型
陽暑
悶熱暴曬引發,核心是清熱。
表現:高熱、頭暈頭痛、口渴、疲倦。
應對:
輕癥:服用酸梅湯、十滴水 (側重解暑)、人丹/仁丹 (側重提神醒腦)。
重癥(如熱射病):立即移陰涼處、脫衣降溫、補液、撥打120!
陰暑
過度貪涼飲冷,寒濕入侵引發,核心是散寒祛濕。
表現:惡寒無汗或者汗少、頭身困重、惡心嘔吐、腹瀉、食欲差。
應對:服用姜棗茶、紫蘇水、藿香正氣水(解表化濕、理氣和胃)、午時茶(兼消食)。
PART.03
“人丹” vs “仁丹”
傻傻分不清楚?
人丹和仁丹
都是解暑的良藥
但它們各有側重
人丹
仁丹
擅長“驅風健胃”,更適合輕度中暑伴隨腸胃不適(消化不良、惡心嘔吐)時用。
擅長“清暑開竅”,更適合中暑引起頭暈目眩、胸悶惡心、提不起精神時用。
選藥時看清適應癥
千萬別混淆!
PART.04
冰飲越喝越解暑?
當然不是!
冰飲是把“雙刃劍”
過度喝冰飲會損傷陽氣
導致濕氣困阻
表現為腹脹、便溏、乏力
或者熱氣被郁
反而更怕熱
那么怎么喝更解暑呢?
首選常溫或溫熱飲品:40℃左右更有利于散熱。
喝酸梅湯、綠豆湯:酸梅湯、綠豆湯都很利于解暑,建議煮好后放至常溫飲用。
巧用辛溫:做涼菜時撒胡椒,煮熱湯時放姜片,喝冷飲時配片姜,都可以中和寒氣。
PART.05
夏季養陽和喝冰飲
矛盾嗎?
不矛盾哦
防暑降溫是大眾的基礎需求
避免高溫傷津耗氣
而夏季養陽
針對的是“怕冷族”
比如有遇冷復發的病癥
或者是陽虛體質
而在馬上到來的三伏天里
皮膚的毛孔開放、藥物易滲透
正是“溫陽散寒”的黃金期!
“怕冷族”們可不要錯過
PART.06
三伏貼是“萬能貼”?
眼看著三伏天將至
不少人準備貼敷“三伏貼”
來治病、防病
“三伏貼”雖好
但并非人人都適宜
以下這些人群要謹慎使用
01
皮膚敏感/易過敏者
對于這類人群而言,“三伏貼”可能引發嚴重皮損。
02
孕婦
因為“三伏貼”中含有活血走竄的藥物,孕婦需避用。
03
特殊人群
主要包括2歲以下皮膚嬌嫩的幼兒,皮膚修復差的高齡老人、糖尿病患者等等,使用時需要密切觀察皮膚反應,貼敷時間也不宜過長。
PART.07
曬背需要注意什么?
近幾年
“曬背養生”火了起來
曬背與“三伏貼”的原理類似
能激發督脈、膀胱經陽氣
助排寒濕邪氣
但同樣需要“正確打開”
01
誰適合曬背?
?慢性寒性疾病患者,包括有冬重夏輕的鼻炎、哮喘、關節痛、腹瀉、痛經等病癥。
?陽虛、濕氣重者,主要表現為怕冷、手涼、舌胖苔膩。
02
怎么安全曬背?
黃金時間:上午10點前、下午4點后最佳,避開暴曬時間段。
循序漸進:初次15-20分鐘,微微發汗即止,忌大汗!
頭要護好:戴帽或打傘防曬。
及時補水:喝溫淡鹽水預防脫水。
曬后避“邪”:不直吹冷風、不碰冷飲冷食,因為曬背后毛孔大開容易受寒。
PART.08
三伏天除了防熱
還要防什么?
直接說答案——
還要防“寒”和防“濕”
主要包括
“空調”寒邪和“冷飲”濕邪
“空調”寒邪: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容易導致“空調病”,主要表現為頸肩痛、鼻塞流涕、腹痛腹瀉。為了防范“空調病”,應該早晚開窗通風20-30分鐘,并適度戶外活動。
“冷飲”濕邪:過度貪涼會傷脾陽,助長濕氣。補救方法是喝溫姜棗茶、紫蘇水暖胃化濕。
防寒除濕小貼士:護好大椎(頸后)、神闕(肚臍)、三陰交(腳踝)等穴位,避免冷空氣直吹。
在消暑散熱方面
你還有哪些想了解的問題?
評論區留言互動
下周六(7月26日)的知識手賬欄目中
我們將羅列大家關心的熱門話題
邀請專家進行解答
另外,在知識手賬欄目下
互動度累積較高的小伙伴
將有極大概率獲得
參加相關科普活動的機會哦
上周我們推出
很多小伙伴在評論區里
分享了自己關于 防曬 的困惑
針對大家提出的問題
我們邀請施醫生做了解答
1
想防曬但不喜歡涂防曬霜,而且眼睛非常容易過敏,有什么解決辦法嗎?戴防曬口罩有用嗎?
如果是面部、眼部皮膚容易過敏,或是涂上防曬霜會感覺面部悶悶的不舒服,可以在涂防曬霜之前先用一層面霜打底。可以選用含有神經酰胺、角鯊烷、維生素B5等成分的保濕霜,在打底的同時能夠舒緩敏感、修復屏障。
防曬口罩是有用的,但建議選擇UPF50+(紫外線防護系數)、覆蓋面積大的款式(盡量能遮住眼角、頸部),材質選透氣速干的,才不容易“悶”出皮炎。其他物理防曬如防曬帽、墨鏡、遮陽傘等也都可以選擇。防曬帽建議選擇帽檐>10cm的,墨鏡選UV400防護的偏光鏡,遮陽傘建議選擇黑膠涂層的傘(UPF50+),比普通雨傘遮擋更強。
2
防曬霜不卸或者卸不干凈對皮膚有哪些壞處?如果卸不干凈,是不是不涂防曬霜更好?
防曬霜含成膜劑、油脂,長期殘留會堵塞毛孔,導致黑頭、痘痘等。而化學防曬霜殘留可能刺激皮膚,長期可能使得屏障受損,出現皮膚暗沉、粗糙、敏感加重等反應。
但“卸不干凈就不如不涂防曬”也是不對的!在皮膚科醫生看來,防曬的重要性遠大于清潔風險,因為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光老化、色斑、癌變)是不可逆的。正確做法應該是選擇適合的清潔方式,而非放棄防曬。可以根據防曬類型選擇卸妝或潔面,優先選溫和產品。敏感肌可嘗試標注“洗面奶可卸”的物理防曬,或加強硬防曬。
3
曬傷后起小紅疹是怎么回事?怎么解決?
曬傷后出現紅色小疹子,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導致的:1. 日光性皮炎,這是一種紫外線損傷皮膚屏障所引發的炎癥反應。可能表現為皮膚發紅、發燙,出現密集的細小丘疹或水腫性紅斑,可能伴隨瘙癢或刺痛。2.光敏性反應,這可能因為防曬霜、護膚品中的某些成分或口服藥物(如四環素類)在紫外線作用下引發過敏。表現為日曬后延遲性紅斑,邊界不清,瘙癢明顯。
如果出現以上情況,可以先選用冷藏的生理鹽水 / 純凈水浸濕紗布,敷在患處鎮靜降溫,同時可以配合修復類噴霧舒緩。如果癥狀沒有明顯緩解,需要使用一些外用藥膏及口服抗組胺藥,減輕過敏反應。同時需要嚴格避免二次刺激,停用防曬霜、化妝品、酸類、酒精類產品。僅用硬防曬(帽子 + 墨鏡 + 遮陽傘),避免紫外線加重炎癥。
*上海市科委科普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5DZ2304600)
滬團團來送福利啦!青春上海獨家精美徽章共3款,你心動了嗎?
想要想要!如何才能獲得呢?
點亮本文文末【】與【】,并在評論區留言互動;當【】數達到200時,評論點贊第一的小伙伴將免費獲得一套徽章喲~
作者: 上海市婦幼保健中心 方圓,中國中醫科學院研究生院 黃兆涵
特別鳴謝:上海市科技團工委
制圖:吳佳斐
見習編輯:孟祥莉
校審:姚佳森、梁文靜
終審:沈蔚
分享給更多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