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知道“飯桌圍獵”現象嗎?原來每個家庭都逃不開這種陋習。
就拿發生在我家的事情來說吧!
上大學的兒子放假回家,經常性加班的爸爸難得早回家一次,叫上貪玩的弟弟,一家四口吃個團圓飯。
但是飯桌上的熱鬧并沒有持續多久,很快就不歡而散。兒子匆忙吃完飯逃離飯桌,回屋關上了房門。
為什么呢?還不是爸爸說多了掃興的話!
兒子剛吃了一口肉,爸爸就說:少吃點肉,多吃點菜,爭取再減20斤,胖了對身體不好,減下來才輕松。
兒子夾菜時不小心弄地上了,爸爸說:吃飯小心點,別弄地上到處都是,打掃衛生很麻煩。你自己住的地方也是,注意搞好衛生。
吃了一會兒飯,爸爸就開始關心兒子的學習:這一學期學習怎么樣?期末考試能保證全過嗎?千萬別掛科,畢不了業,找工作難找。
眼看著兒子的臉色開始由晴轉陰,吃飯速度加快。爸爸也察覺到了,趕緊把想說的話咽回去。
等兒子回屋,爸爸小聲跟我說:估計再說幾句,兒子就要掀桌子了!
說真的,我也快聽不下去了,兒子好不容易回來一次,以后也是聚少離多,在飯桌上指指點點干嘛呢?啥用都沒有,還讓一頓團圓飯失掉了歡樂的氣氛。
我家這種現象其實并不少見,來自父母親友,打著關心的名義過度說教的飯桌圍獵現象,正在很多家庭、很多場合蔓延。
飯桌圍獵現象正在蔓延,永不滿足的“愛”
縱觀飯桌上的各種圍獵,其核心特征無不是對孩子永不滿足的審視惡化改造欲望。
胖的孩子,被要求少吃飯。瘦的孩子、個矮的孩子,被催促多吃飯。
期末考試結束,一定要問孩子成績好不好,排名第幾。平時更是各種追問孩子的在校表現。一個老師的小小反饋,就會演變成餐桌上的一堂諄諄教誨課。
單身的,總是被催著趕緊找對象。已經結婚的,總是被催著快點要孩子。
對孩子體態、學業、人生大事等等一切事物的焦慮,無孔不入地傾倒在飯桌上。
央視新聞媒體平臺曾經發布過一位媽媽在飯桌上帶給孩子的窒息感:
吃飯坐直了吃,坐有坐相;
別光吃飯吃點菜,別光吃菜吃點肉;
慢點吃,別噎著;
別弄的桌子上哪哪都是;
吃個飯,磨磨蹭蹭,快點吃!
媽媽怎么說都有理,忘了開始嫌孩子快,后來又嫌孩子慢!前后不一致!
如此這般,飯桌好像是審判席,親人們總是拿著放大鏡精準地查找孩子當下最在意的痛點或短板,在最難得放松、共享美餐的快樂時刻,拿著一根針毫不猶豫地戳下去。
把飯桌變成教育場,對孩子負面影響大
將飯桌異化為“教育場”或“批判場”,負面影響是深遠而具體的,但我們往往意識不到潛在的危害。
父母親人逞一時嘴快,卻讓孩子遭受心理的折磨,非但不能解決問題,還讓事情變得更糟糕。
有朋友無助地在網絡平臺宣泄自己的情緒:誰能體會,在飯桌上突然被說,眼淚止不住滑下來,有被指著鼻子罵“動不動就哭,又沒罵你”,真的很討厭自己,討厭過年。
很多朋友紛紛留言表示感同身受,作為孩子又不能懟回去,只能一忍再忍。
看這些朋友的遭遇,是對自己都產生了懷疑,自我否定,連想到喜慶的節日也是不美好的經歷。
孩子在飯桌上聽到不想聽的話,甚至被批評,自然心情不好。
心情不好,也吃不好飯!很多朋友都表達過這種感受:米飯里混雜著眼淚,吃到想吐也不碰一口菜。
中醫上有個理論: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
孩子被數落,可能會感到緊張、焦慮、委屈、憤怒,氣不順,就難以保證消化功能的正常運行,美味佳肴變的味同嚼蠟,想迅速逃離,又隨便應付或來不及細嚼慢咽,又對身體造成雙重傷害。
當孩子本以為美滋滋享用美餐時,卻被教育,不僅不會向父母期望的方向發展,反而會破壞親子關系!
有的孩子選擇隱忍,不敢反抗。有的孩子卻像火藥桶,一點就著。當壓抑久了,孩子忍無可忍,行為真的不可控。可能等孩子大了才懂父母的苦心,但已經時過境遷。
安徽的一位爸爸,在家庭聚餐上教育自己的女兒,女孩感到委屈,崩潰到一邊哭一邊控訴。
有朋友看到這場面在下面留言說:表弟在飯店被媽媽罵哭,一直到回家都沒說過話,那天還是他生日。
家庭聚餐本應該是提供情感聯結和支持的方式,但當飯桌上充滿壓力和批評的時候,他就失去了安全港灣的功能,反而成為需要逃離的壓力源,嚴重損害親子依戀關系。
在飯桌上應該做些什么
認識到“飯桌圍獵”的消極影響,該怎么讓飯桌回歸溫暖、聯結的本真呢?
首先,踐行“寢不言,食不語”的古老智慧!
這條古訓的精髓在于,吃飯的時候要保持專注和安靜,避免言語不當引起的紛爭和不愉快!
吃飯就是吃飯,特別是日常用餐,就要讓味蕾和腸胃專注享受食物本身帶來的慰藉。
其次,聚焦積極話題
如果一定想利用吃飯的時間拉近關系,就要刻意選擇輕松、愉快、和個人評價無關的話題,大家彼此都感覺心情得到釋放。
比如讓孩子分享經歷過的趣事,一起討論看過的比賽和電影、暢想下一步的旅行計劃等等。
最后,適時引入飯桌禮儀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對飯桌禮儀毫無所知,如果到外面就餐,難免出現一些令人詬病的行為。比如總是轉桌、挑挑揀揀自己喜歡的飯菜、獨占飲食、食物垃圾到處丟、說話太多等等。
可以進行非批判性的、溫和的、輕聲的提醒。
比如,吃飯時寢不言食不語,聲音要請避免吧唧嘴,夾菜時吃多少夾多少,吃剩的骨頭或殘渣要放在一張紙上后盤子里等等。
這種正向的引導,是在傳遞規則和教養,而不是對個人的否定。
“飯桌圍獵”不是簡單的溝通方式問題,而是更深層次的家庭互動模式和情感表達困境,是比窮更可怕的飯桌陋習。
這種以愛為名的交流,在無形中造成情感疏離甚至傷害,負面影響不可估量。
既然認識到問題所在,那就停止圍獵,圍坐在飯桌前,真正品嘗親情的本位,讓一起吃飯回歸應有的溫度和意義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