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恒合行,青春助農路!”隨著口號聲響起,重慶人文科技學院“一顆青蔥”實踐團的成員們與千余名跑者一同沖出起點,奔跑在恒合土家族鄉的山水間。這場“高山歡樂跑”,對他們而言不僅是賽事,更是一次“沉浸式鄉旅調研”。
(圖為團隊成員賽前準備 易貞寧供圖)
賽道沿山而建,串聯起百年土家老屋、“巴蜀關”遺址、萬畝茶園等景觀。實踐團成員們邊跑邊記錄:3公里處的古楓香樹適合拍打卡照,5公里處的風電觀景臺可俯瞰梯田,8公里處的土家民居能改造成民宿。“跑過巴蜀關時,摸著石頭墻就像觸摸歷史,這種體驗太特別了。”成員王磊說。他們還發現,不少選手邊跑邊用手機拍風景,“說明生態是恒合最大的賣點”。
實踐團的“青春推廣計劃”迅速落地:在賽道補給站設置“恒合打卡點”,提供土家族服飾租賃,讓選手拍照發朋友圈;用無人機拍攝賽事全景,剪輯成“30秒看懂恒合之美”短視頻,投放至旅游APP;采訪參賽的外地游客,制作“他們眼中的恒合”系列推文。“很多人問怎么訂民宿、買特產,我們直接把村委的聯系方式附上了。”成員李婷說。
(圖為齊聚高山歡樂跑 王欣怡供圖)
這不是實踐團第一次助力恒合。此前他們已開展土家非遺調研,幫村民直播賣臘肉;現在借賽事探索“體育+文旅+助農”模式:建議將選手號碼布設計成明信片,背面印農特產品二維碼;規劃“賽后體驗線”,讓游客跑完步去學蠟染、摘玉米。“下一步想培訓村民當‘賽道導游’,既講風景又講民俗。”團隊負責人說。
(圖為跑步途中路過巴蜀關 唐梵洋供圖)
賽事結束后,實踐團整理出《恒合鄉旅發展建議》:完善“運動+民俗”套餐,開發夜間篝火晚會;在風電塔下建觀景平臺,配套農特產品展銷區;甚至建議申報“鄉村馬拉松賽”,擴大影響力。“這些年輕人的想法新鮮,我們照單全收!”恒合鄉鄉長笑著說。
夕陽下,實踐團成員與村民們揮手告別,他們的背包里裝著滿滿的調研數據和鄉旅創意。當青春的腳步與鄉旅的賽道交匯,恒合的山水便有了新的故事——這里不僅有奔跑的活力,更有鄉村振興的無限可能。
(圖為跑步進行時 胡洋舟供圖)
(圖為完成比賽集體合照 彭俊博供圖)
通訊員:陳永豪 周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