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中華民族在錦繡大地上繪就的壯觀圖景,縱貫長江流域和黃淮海平原;這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水利發展史上書寫的壯麗詩篇,彰顯中國人民的勤勞與智慧。這就是南水北調工程!
南水北調是世界上覆蓋區域最廣、調水量最大、工程實施難度最大的跨流域引調水工程;是規劃東、中、西線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連接,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大動脈的偉大工程;是潤澤45座大中型城市、惠澤超1.85億人的民心工程。
在這“四橫三縱”的恢弘版圖中,有一塊綠色拼圖叫作“白洋淀”,它上承九河、下注渤海,143個淀泊星羅棋布、3700余條溝壕縱橫交錯,素有“華北明珠”的美譽。作為雄安新區的重要生態屏障,它不僅承載著豐富的生物多樣性,還被譽為“華北之腎”,對調節區域氣候、凈化水質具有重要作用。
“華北明珠”白洋淀
“水會九流,堪擬碧波浮泛艇。荷開十里,無勞魂夢到蘇堤。”古往今來,有多少文人墨客,拜倒在白洋淀的“石榴裙”下。明代劉愷《長溝釣叟》以“蘆花深處小舟橫,長占煙波興不窮”描繪了白洋淀蘆花飛雪的秋韻;清代龐璽在《荷花蕩》中寫道“記得通宵曾把酒,荷花香里不思歸”,勾畫了白洋淀荷香彌漫的夏景;康熙以“遙看白洋水,帆開遠樹叢”展現淀水連天的浩渺;乾隆則感嘆“萬柳跋長堤,江鄉景重題”,將白洋淀比作北國江南。
誰曾想,白洋淀也并非一直如詩如畫。前些年,白洋淀曾數次經歷嚴重缺水乃至“干淀”危機,流域內各種點源、面源污染不斷增加,一些淀區出現“垃圾圍湖、污水橫流”現象。“明珠蒙塵”,令人痛心疾首。
為挽救“華北之腎”,南水北調與白洋淀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份“緣”可以追溯到幾千年前。考古學家在雄安新區發現的“容城沙丘遺址”揭示,早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白洋淀地區就存在原始水利工程。2000多年前,《管子》中有云:“圣人之處國者,必于不傾之地,而擇地形之肥饒者。鄉山,左右經水若澤。”這種與水共生的智慧,如今在當代治水實踐中獲得新生。自2018年起,南水北調持續為白洋淀注入生命之水。幾年來,已累計實施生態補水近10億立方米,千里南水滋潤著“華北之腎”。如今的白洋淀水位常年保持在7米左右,全域水質已穩定達到Ⅲ類標準,水面面積達到275平方公里,淀區生態環境顯著改善,野生鳥類種類已達到296種,“華北明珠”再現風采。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白洋淀千百年來的榮枯消長,都離不開水的伸縮漲落。飛鳥翩躚水云間,已成為白洋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靚麗風景,為這顆“華北明珠”增添了靈韻。青頭潛鴨入水覓食、骨頂雞追逐嬉戲、中白鷺展翅飛翔……它們因美而來,也成了這“美”的一部分,讓我們重新感受到了“白鷗翩翩飛水面,蘆葦叢中靈動身”的勃勃生機。
生態環境的改善帶動白洋淀文旅產業發展
“水德含和,變通在我。”白洋淀的晨曦中,刻下了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的這句話。當汩汩南來之水悄然融入淀泊之時,人水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已徐徐展開。南水北調工程讓白洋淀從“瀕死”到重生,不僅恢復了“華北明珠”“煙雨微茫入袂涼,平湖輕碾貝珠光”的風采,更擦亮了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名片!
這片蕩漾的水波,鑲嵌在“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勝景中,不僅是這一方百姓世代生息的依靠,也見證著這片土地上為建設美麗中國而不懈奮斗的南水北調故事。
作者:郭瑩
來源:中國水利報
【猜你不想錯過的精彩內容】
不錯過更多精彩內容
為“信語南水北調”點亮星標!
點亮在看,關注南水北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