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老化成“定時炸彈”,業主投訴無門
“電梯三天兩頭壞,有一次我差點被困在里面!”家住上海靜安區某小區的李阿姨提起自家樓棟的老舊電梯,至今心有余悸。
該小區建成已有十幾年,電梯設備嚴重老化,故障頻發。業主們多次向物業反映,得到的回復卻總是“維修資金不足,再等等”。然而,業主們繳納的物業費和公共收益去哪兒了?沒人能說清楚。
2024年初,忍無可忍的業主們向轄區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投訴,一場關于“電梯維修費消失之謎”的調查就此展開。
圖文無關
物業“糊涂賬”曝光:60萬公共收益被私吞!
接到投訴后,城管執法人員迅速行動——兩小時內抵達現場核查,三天內鎖定關鍵證據,一周內啟動專項審計。
調查結果令人震驚:物業公司竟將小區停車費、廣告費等公共收益違規截留60余萬元,并謊稱“資金不足”!更離譜的是,物業辯稱與業委會有“口頭約定”,但業委會卻表示從未履行合法程序。
圖文無關
執法鐵拳出擊:3天取證,全額追回!
面對8年來的“糊涂賬”,城管聯合第三方審計機構逐筆核對,最終鎖定物業違規事實。考慮到新舊法規銜接問題,執法部門嚴格按“從舊兼從輕”原則處理:
- 責令物業全額退還60余萬元;
- 對2019年新規實施后的侵占部分罰款8萬余元。
消息傳回小區,業主們紛紛拍手叫好:“沒想到錢這么快就追回來了,電梯終于能換了!”
法律解讀:物業私吞公共收益,違法成本有多高?
1. 刑事責任:若物業公司惡意侵占金額巨大,可能構成職務侵占罪,最高可判10年以上有期徒刑;
2. 民事責任:業主可起訴物業要求賠償損失,并主張三倍懲罰性賠償;
3. 行政處罰:房管部門可對涉事物業公司罰款、吊銷資質,甚至列入行業黑名單。
如何避免自家小區成“下一個受害者”?
1. 查賬要勤:要求物業每季度公示公共收益收支明細,附銀行流水截圖;
2. 審計要嚴:業委會應聘請獨立第三方審計,防止物業做假賬;
3. 維權要快:發現異常立即向城管(12319)或房管局(962121)舉報。
物業本應是業主的“管家”,卻有人監守自盜。此案的勝利不僅追回了60萬,更給全行業敲響警鐘——陽光下沒有暗箱操作的空間!你家小區的賬本,敢不敢拿出來曬一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