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鄉村振興戰略“文化振興”要求,破解豐寧滿族非遺人才斷檔、產業形式單一、傳播范圍局限等難題,進一步挖掘非遺文化價值,助力鄉村振興。2025年7月8至14日,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商學院冀域滿鄉隊,在豐寧滿族自治縣開展了以“‘非遺+’多元化發展模式賦能鄉村振興”的暑期實踐。該團隊由9名跨專業學子組成,聚焦當地非遺發展困境,通過實地調研、走訪交流、實踐體驗等方式,成立宣講團進行“線上+線下”雙向宣傳,探索非遺賦能鄉村振興路徑,打造豐寧滿族非遺IP為古老非遺注入現代活力。
圖 1冀域滿鄉隊全體隊員與老師合影
館閣藏珍:觸摸千年文脈
為全面深入了解豐寧滿族非遺特色及其歷史文化,冀域滿鄉隊于7月9日參觀了豐寧滿族博物館,對工作人員進行了采訪,工作人員向隊員們一一介紹了館內展品,進館量和參觀群體等情況。在參觀過程中,團隊了解到博物館當前存在的困境:展品陳列較傳統,互動體驗不足;宣傳渠道單一,知名度有限;與外界互動較少,文化活性不足。團隊提出運用“非遺+文旅”、“非遺+教育”,博物館與地方文旅合作可開發特色研學路線,將博物館展品與非遺技藝體驗結合,與非遺教育合作能推出課程進課堂,豐富博物館的體驗形式,吸引更多客流,又能讓非遺文化通過博物館這一載體更廣泛傳播,形成“1+1>2”的文化傳播與文旅增收效應。
圖 2隊員參觀豐寧滿族博物館
研學筑基:傳承浸潤日常
豐寧非遺研學基地是承德市規模最大的以“非遺”為主題的綜合性展覽館。7月10日,團隊成員拜訪了研學基地負責人王海萍主任,通過深度訪談,了解到豐寧非遺研學基地目前存在的痛點:基地知名度不夠高,迫切期望與高校的合作。為此,團隊在實踐過程中開展了具體行動,提出與研學基地掛牌合作意向,設計了“非遺+文旅”方案,成立宣講團,在抖音、小紅書等新媒體平臺上傳播非遺研學基地的視頻,擴大曝光度、吸引潛在參觀者,提供“非遺+互聯網”新路徑,并結合“非遺+志愿服務”,招募青年志愿者,為游客提供服務,后續團隊也將積極推進合作基地的建立,助力基地更好地發展。
砂繪流光:指尖綻放新韻
豐寧滿族砂畫是利用鋁、銅等金屬絲線和彩砂,在木板、塑板或金屬板上作的畫,2018年被列入承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7月11日,冀域滿鄉隊拜訪了豐寧非物質文化遺產砂畫第四代傳承人張杰老師,通過實地走訪工作室、現場學習、訪談等多種方式了解到,張杰老師在畫作的創作上根據當代人審美觀念的轉變,創新出一些更符合年輕人審美的題材,如十二生肖系列、無憂和尚系列等,這印證了團隊提出的“非遺+現代設計”模式的可行性。團隊創新性提出,可以嘗試讓消費者親手制作,加入到非遺產品的制作序列中來,通過售賣材料包和制作視頻或是打造線下砂畫DIY館,讓游客親身體驗傳統非遺之美。團隊也致力于推動形成“非遺+互聯網”、“非遺+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新局面,帶動線上和線下的雙向銷售渠道,賦予非遺全新的活化傳承方式。
圖 4張杰老師現場制作砂畫
布糊煥彩:演繹古今交融
滕氏布糊畫發源于豐寧,成長于豐寧,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13日,冀域滿鄉隊走進龍騰藝術館,在藝術館負責人的講解帶領下,團隊成員欣賞到布糊畫創始人滕騰老先生留下的最具代表性的《和平昌盛圖》《鳳凰寶相圖瓶》《九龍壁》等布糊畫作品。隨后,團隊對滕天一老師及女兒李林潞老師進行了訪談,隨著現代市場對藝術品實用性的需求轉變,團隊提出來的“非遺+現代設計”的發展模式是“及時雨”,將布糊畫與現代設計進行深度融合,迎合了市場需求。同時,團隊充分利用抖音、小紅書等平臺,拍攝傳播龍騰藝術館的精美展品,后續將持續更新以旅游博主為視角的系列vlog,通過“非遺+互聯網”,擴大非遺文化的傳播范圍。
鄉韻剪紙:繡出振興圖景
圖 5隊員對滕天一老師進行訪談
豐寧滿族剪紙作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鄉土文化的瑰寶,也是鄉村振興的引擎。為進一步了解豐寧滿族自治縣非遺文化助力鄉村經濟發展情況,7月12日,冀域滿鄉隊走進有著300多年剪紙歷史的鳳山鎮勃營村,深入探索當地剪紙工坊,通過采訪村委書記崔喜祥書記、非遺工坊負責人孟兆雙及剪紙手藝人王秋成、何萬選兩位老師,梳理出勃營村剪紙文化賦能鄉村經濟的發展狀況。為洞悉不同村落的非遺傳承差異,7月14日,團隊前往土城鎮毫村溝門村,訪談了當地非遺扶貧就業工坊負責人任佩紅主任,實地參觀當地工坊,并對村民開展問卷調查,深入了解該村剪紙技藝帶動鄉村振興的實施成效。實踐發現,當地在剪紙文化傳承方面仍存在發展形式單一、缺乏與現代設計結合、脫離市場需求、產品銷路拓展難等難題,剪紙難以成為家庭支柱收入,附加收入低。團隊建議工坊運用“非遺+現代設計”模式將剪紙與現代流行元素結合,貼合年輕人審美,打造特色品牌與鄉村非遺IP,提升經濟價值。非遺宣講團成員運用“非遺+互聯網”、“非遺+教育”的模式,利用“線上+線下”雙向渠道推廣豐寧滿族非遺,實現非遺進校園,推進“非遺+志愿服務”模式落地。
結語
圖 6手藝人向隊員們介紹剪紙
此次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冀域滿鄉隊深入豐寧滿族自治縣,通過“非遺+”多元化發展模式為當地非遺保護與鄉村振興注入了活力。團隊歷經7天的實踐為探索非遺賦能鄉村振興提供了寶貴的“豐寧經驗”。團隊將深化調研成果,持續推動“非遺+”多元化發展模式理論落地,努力讓傳統非遺技藝變身帶動鄉村發展的“金手藝”,助力非遺文化在鄉村振興路上煥發持久光彩。(河北工程技術學院商學院冀域滿鄉隊 王江雨、由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