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明珠——羅泉古鎮
(下)
宋國英
一座經貿文化古鎮
羅泉曾是繁華的商貿重鎮,具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鹽鹵儲量巨大。
據《四川鹽法志》記載:“資州羅泉井古廠也,創于秦,沿兩漢而晉而唐而宋而元明,其間盛衰不一”。《蜀中廣記》載:“羅泉井鹽創于秦至宋而極盛……”。
2200多年前,勤勞聰明的羅泉人就開創了鑿井取鹽的時代,先于“鹽都”自貢(產鹽始于東漢章帝時期)近500年,成為我國最早生產井鹽的地區之一。
古時熬制井鹽場景
清朝鹽業鼎盛時期,羅泉鹽井達1200多眼,鹽區面積50平方公里,年鹽總產量200萬公斤,成為天府之國井鹽的主產區。當時羅泉沿河兩岸東西相距十一華里,南北相抵十八華里,井架如林,鹽井似星,濃煙彌漫,人聲鼎沸。小鎮也因鹽業興旺而人口密集,店鋪如林,車水馬龍,馬嘶騾鳴,商貿十分繁榮。各地商賈將井鹽用車、船、騾馬運輸工具,源源不斷地運銷成都、重慶、云南、貴州乃至遙遠的新疆、西藏等地,古鎮逐漸成為“南絲綢之路”上一顆璀璨奪目的明珠。
清政府為加強鹽業生產、銷售及稅收管理,于雍正七年(1729年)在此設立羅泉分州府,民國時期改設縣佐,成為當時包括鄰近威遠、仁壽、井研、資陽部分地區在內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羅泉鹽質優良,民國十四年(1925年)陳列于巴黎博覽會,品質居世界第一,化驗結果純鹽占99%。國府檢驗,奉領“質白味甘”獎諭,被譽為“甘咸味濃”之佳品。至今,古鎮仍保留著宋代鹽井遺址。
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的鹽神廟,位于羅泉鎮河東街珠溪河畔,占地約4000平方米,前后三進殿堂,雕梁畫棟,飛檐翹角,封火山墻起伏多變,引人注目。整座廟宇布局嚴密,建筑精巧,氣勢雄偉,十分壯觀,令無數省內外游人贊不絕口。它是全國唯一將制定我國第一部鹽業大法的管仲作為“鹽神”來祭祀的廟宇,是研究我國古代井鹽發展史珍貴的實物資料,2013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開發的羅泉溶洞里,至今直立著一根從山頂打入崖層深處抽取鹽鹵的青岡樹,它是羅泉人堅韌性格的寫照,見證了羅泉悠久的鹽業史。
全國文物保護單位鹽神廟
鹽神廟的封火墻
山頂打入崖層深處抽取鹽鹵的青岡樹
羅泉營盤山出產的茶葉,早在漢代已馱運銷往陜西西安、河南洛陽。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營盤山茶葉也曾是四川省“三花”必備的原料之一,其“曬青”“烘青”“春尖”等茶葉,清香醇厚,回味綿長,飲者爭購。現古鎮上保存著嘉興巷和號房口兩處茶馬古道,通往資州、仁壽、威遠、資陽等地,主要是馬幫運送鹽和茶、煤等物資的通道。古道長40多米,寬1.5米左右,多層臺階,石階近100級,用較厚優質石板鋪成。原道口有柵子門,現門已毀,門枋尚存。
羅泉豆腐為古資州一絕,名揚神州,譽滿天下,故又稱“巴蜀一絕”。相傳,三國時期羅泉人就利用達摩山、營盤山的碳酸鹽泉水和地下的優質鹵水,經傳統工藝生產制作豆腐。羅泉豆腐狀若凝脂,潔白如玉,久煮不老,其味細膩滑嫩,品質獨特,用來制作的菜品達數十種之多。2012年8月,羅泉豆腐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稱號。2013年6月,經專家評審,羅泉豆腐制作技藝被列為內江市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清代年間,羅泉嘉興號豆油坊釀制的“醬冰”,早有“資州味之素”美稱,是古資州城各大小餐館制作美食佳肴必備的調味名品。用“醬冰”做出的羅泉豆腐聞名遐邇,實為古資州傳統美食。
巴蜀一絕——羅泉豆腐
羅泉是盤破門武術的發源地,起源于清乾隆年間。民國年間,武術健將孫煥然、譚普聯曾獲全國武術“壯士”牌金章,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資中武術代表隊屢次在國內外傳統武術大賽中獲大獎。央視10頻道、央視4頻道和央視9頻道,先后數次向國內外播放資中盤破門武術。
已列入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盤破門武術,2013年被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成為四川唯一一項武術類國家級體育非遺保護與推廣項目。
拯救羅泉 刻不容緩
羅泉這座光榮歷史名鎮、經貿文化古鎮,既是一個自然博物館、一個歷史博物館,也是一處令無數歷史學家、建筑藝術家、攝影愛好者夢寐以求的寶地,一顆鑲嵌在川南旅游環線上璀璨奪目的明珠。今天,它依然受到廣大專家學者及游客的垂青。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劉家大院(繡樓)
羅泉古民居建筑
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氣勢恢宏的羅泉鐘氏宗祠
羅泉古鎮古韻盎然、古風濃郁,隨處都是極為古樸的、原汁原味的明清建筑,無數雕刻異常精美的木雕、石刻、泥塑,無一不顯示出古羅泉人的聰明才智。
遺憾的是,這一歷史悠久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革命紀念意義的、非常值得重視和保護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卻因交通不便阻礙了大量游客前去觀光游覽。少數不太協調的現代房屋,影響了古鎮的整體風貌。大量原汁原味的、壯觀的封火山墻和精工細作的鏤空雕刻,建筑藝術價值極高,若再不得到有效保護,今后要修復非常難,付出的代價也很大。
保存完整的萬壽宮
1986年,筆者在資中縣城建局規劃室工作,古鎮羅泉編制了第一個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將保持完好的古代建筑風貌明確為羅泉發展的主要優勢。1987年底,筆者陪同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周敏一行去羅泉古鎮編制《羅泉古鎮風土與環境保護規劃》,內容包括保持珠溪河東岸的開敞綠地,保護五里長街封閉的街市生活,限制機動車進入古鎮,保留沿河自然隨機的河埠、洗衣臺,保持古鎮完整的山澗游龍形象。規劃同時認為,羅泉鎮可以靠鄉土味、人情味、古鹽史、近代革命史和優美的自然景觀發展旅游業,并建議采用“現場話旅游”的手法恢復一口鹽井、鹽灶,由人工采作土法制鹽,供游人觀摩。
1988年2月清華大學羅泉古鎮風土環境保護與規劃圖
20世紀八九十年代,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顧問、總工程師應金華曾幾次到資中考察羅泉和鐵佛古鎮。他說,一般城鎮的古建筑保護都不很完整,其間都雜有新建筑,當時在四川只有羅泉、黃龍溪和鐵佛才是整體保存的古鎮,其價值不可估量。羅泉、鐵佛兩個古鎮恬靜純樸、純凈清秀,其建筑不僅極具特色,而且還極富深沉的文化積淀。對于羅泉古建筑逐漸喪失的現象,他認為“這種行為簡直是在犯罪”!這種損失是無法估量的,就是重新恢復建筑風貌,古建筑的文化積淀、風土人情靠“克隆”就能恢復嗎?
30多年來,筆者不停地宣傳羅泉。記得第一篇宣傳羅泉的文章是《歷史名鎮——羅泉井》,發表于1988年6月30日《中國市容報》;1990年5月2日在《環境保護導報》頭版發表《城鎮規劃建設中必須保護歷史文化遺跡》,1991年7月25日在《四川文物》第4期(紀念辛亥革命80周年專輯)發表《試析羅泉井會議在保路運動中的重要作用》。30多年來,我積極呼吁,希望政府重視保護羅泉,及時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留住羅泉優秀的文化遺產!早在2002年5月,西南民族學院藝術系師生專門舉辦“拯救羅泉古鎮”大型圖片展覽。當月,《成都晚報》刊登的《四川羅泉古鎮面臨消失的危險》一文發出了“誰來呵護千年古鎮?”的呼吁。近十年來,省內外仍不斷有史學界、建筑及藝術界的專家、教授、學者及有識之士認為,資中羅泉古鎮是一座極為珍貴的、十分有價值的歷史文化名鎮,希望能夠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利用,使羅泉這個“歷史文化名鎮”的金匾不至于因未受到有效保護或人為破壞而被取消。
2008年,羅泉古鎮終于成功申報成為中國第四批歷史文化名鎮。
2011年11月,作為全國歷史文化名鎮、中國100個千年古鎮之一的羅泉古鎮,因其極為寶貴的革命文化、古老珍貴的鹽業文化、武術文化、飲食文化,以及古鎮濃郁的明清建筑特色,經中國古村落保護與發展專業委員會等單位評選為“四川省十大最具保護價值村落”。
2015年5月18日,峨眉電影制片廠在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羅泉鹽神廟舉行了“峨眉電影制片廠拍攝基地羅泉古鎮授牌儀式”,這是峨影在全省范圍內的首家授牌影視拍攝基地。
2016年11月,香港導演李建興執導的電影《三天三夜》,在羅泉古鎮攝制。
2016年12月初,資中籍的重慶市知名作家、詩人劉莉(筆名海清涓)向我提出為她的長篇小說《羅泉井》配圖時,我欣然答應,并不要分文報酬為這部全面反映羅泉古鎮的小說提供了數十幅自己多年來拍下的反映古鎮歷史風貌的照片,希望讀者在閱讀此書時,對羅泉古鎮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更希望讀者看了書中照片后,去羅泉親身感受一下古鎮歷史的韻味。
羅泉古鎮是資中人的驕傲!
希望更多人認識了解羅泉,愛上羅泉!
特別提示轉載
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宋國英
供稿:內江市委黨史地方志研究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