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0日,由上海書畫出版社、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聯合主辦的“從研究性展覽到學術性出版——《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新書發布暨學術座談會”在清華大學順利舉行。
本次活動匯聚了來自歷史學、考古學、藝術史學、宗教學等領域的頂尖學者,共同見證新書發布并就相關議題展開深度研討。
全體合影
《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由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領銜,匯聚了包括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熊長云、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項目負責人陶金、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田天等專業學術團隊。
該書以“投龍”儀式為核心,系統梳理了其從早期山川祭祀傳統向道教洞天福地信仰體系演變的關鍵歷史進程,融合多學科視角,深入探討了這一獨特文化現象背后的信仰、藝術與社會互動。
新書發布暨學術座談會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社長朱艷萍主持。
會議現場
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社長朱艷萍主持會議
首先,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劉玉龍,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田松青分別致辭,《投龍》主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李零做主題發言。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董事長劉玉龍致辭
劉玉龍代表清華大學建筑設計院,回顧了浙江省博物館的“投龍”展覽,肯定其成果成書的學術意義。指出清華院長期致力洞天福地保護,此展與書是其工作延續。強調其展現了從國家祭祀宏大敘事到道教洞天日常生活的歷史轉變,映射了當代趨勢。
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編輯田松青致辭
田松青代表上海書畫出版社,總結了《投龍》出版的學術價值高度,并強調,上海書畫出版社一直秉持“學術為本、品質為先”理念,通過嚴謹編輯與創新呈現,旨在出版權威學術成果,傳承中華文明精髓,為學界與公眾提供理解中華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
《投龍》主編、北京大學教授 李零發言
李零教授回顧《投龍》源于其學術夙夢,強調《投龍》展覽和出版非簡單文物“串親戚”,而是圍繞核心問題山川祭祀與洞天福地,克服困難調集40余家單位文物的盛會。圖錄與紀錄片為文物留下珍貴記錄。盛贊渠敬東、魏祝挺等團隊及王育成等專家學者的早期貢獻,并對所有《投龍》圖錄編纂出版的參與、促成者表示感謝。
新書揭幕儀式
隨后,李零、王育成、徐天進、渠敬東、劉玉龍、田松青一同為《投龍》新書揭幕。
下半場,與會嘉賓舉行了圍繞《投龍:從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的主題學術座談會。
首先由《投龍》主創團隊分享圖書編纂歷程、學術研究。
《投龍》分享
《投龍》執行副主編、“投龍”展策展人
浙江省博物館吳越國歷史文化研究展示中心副主任魏祝挺代表浙江省博物館感謝各方,回顧了2023年與北大、清華、中國美院合作展覽的歷程。他特別強調展館選址于西湖邊,正是因為此地是千年前吳越王錢镠舉行投龍儀式的地點。展廳雖設施條件有限,卻在三個月吸引了30萬觀眾,反響空前。并且,他分享了展覽過程中的感人事例,期待未來繼續與頂尖高校合作舉辦高質量的學術性展覽。
《投龍》執行副主編
故宮博物院副研究館員熊長云回顧了圖錄編纂的挑戰,指出圖錄是植根于展覽卻又超越展覽的存在。為此,團隊對全書結構進行了增刪調整,增補了大量未展文物圖片及遺址照片,并重新撰寫了導言。同時,圖錄更匯入了團隊成員在各自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反映了對“投龍”這一主題的持續思考與研究進展。
《投龍》執行副主編
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項目負責人陶金簡述清華團隊自2015年開始研究洞天福地,以及與其相關的投龍儀式。特別分享了2024年11月在李零教授的故鄉山西長治仙堂山新發現唐玄宗金龍及罕見金鈕,視作“祥瑞”。強調本書首次系統歸類投龍文物,為尚未被認定的投龍文物提供參照。指出《投龍》揭示道教將自然景觀(山峰、洞穴、水源)通過概念轉化為神圣空間(文化景觀),突破狹隘的“文物”定義,為洞天福地的世界遺產價值提供“金石”般的證明。
《投龍》執行副主編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副教授田天通過視頻,致謝李零教授、渠敬東教授、浙江省博物館及上海書畫出版社團隊,祝賀《投龍》的成功面世。并指出,圖錄不僅完整呈現了展覽的樣貌與思路,讓未親臨者得以欣賞高質量圖片,更是對展覽策劃思想的一次初步總結。并強調圖錄的出版并非終點,而是向學界和讀者發出的邀請,期待它能開啟新一輪的研究與思考。
《投龍》圖錄文物攝影師
獨立文物攝影師任超回顧十六年隨李零教授探訪“投龍”山川遺址,強調實地考察精神。并分享其運用科學攝影(紅外、特殊光)的新發現:揭示了揚州水府木簡清晰誥文、貴州唐玄宗投龍簡上玉璧帶痕、早期玉璧邊緣刻字、宋徽宗投龍簡朱砂為書寫而非填刻等關鍵細節。
《投龍》出版統籌
上海書畫出版社副社長朱艷萍代表出版社闡述圖錄編輯理念,其核心目標是為讀者打造“可閱讀的圖錄”——超越傳統圖文分離模式。《投龍》圖錄系統梳理了三千年脈絡,清晰闡釋每件文物與“投龍”的關聯,并補充了關鍵圖文(手繪圖、地圖、年表)。朱艷萍副社長還著重強調了“投龍”主題的學術深度與借展文物的來之不易,高度贊賞了團隊強烈的學術追求與深度合作。
眾多知名學者、與會專家圍繞新書內容,從各自研究領域出發,就“投龍”儀式的起源、發展、道教意涵、物質載體(如投龍簡)、空間觀念(洞天福地)及其在中華文化史中的地位等關鍵議題進行了熱烈而富有建設性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系教授王育成盛贊李零教授為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并高度評價《投龍》圖錄的出版模式——結合展覽出版學術圖錄是突破博物館借展、拍攝難題的創新之舉。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良渚博物院(良渚研究院)院長徐天進盛贊“投龍”展,將一個相對冷門的學術話題做成遠超預期的現象級展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認為這有賴于李零教授對該課題長期的學術研究和強大的號召力,也有賴于深度參與其中的、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學術團隊。《投龍》展的舉辦和學術圖錄的出版,都為中國的博物館工作樹立了新樣板。《投龍》的出版再次證明,高水平的學術研究是一個好展覽、一本好圖錄的基礎。《投龍》不只是一部記錄展覽的圖錄,更是相關研究的新成果和重要的學術文獻。
北京聯合大學教授、校長雷興山衷心祝賀李零教授圓夢及《投龍》的出版,盛贊《投龍》為“藝術與學術完美結合的典范”,遠超普通展覽圖錄,是研究該領域的必備專著、教材和參考書。并進一步呼吁考古界學習這種“圖錄式考古報告”模式,將精美藝術與深厚學術融合,以更有效弘揚傳統文化、厚植文化自信。
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鄭巖盛贊《投龍》開創“展覽-紀錄片-圖錄”三級模式,突破博物館傳統策展機制。團隊以學術深度整合文物、空間、儀式與精神層面,縱向講述“山川祭祀”故事,雖文物觀賞性有限但切口深刻。提出圖錄補充地圖、遺址照片等未展內容,與紀錄片共同構成跨媒介探索典范,為學術成果社會轉化提供新路徑。
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梁鑒表示,他很榮幸成為李零教授夢想的見證人。李零教授對岳鎮海瀆非常感興趣,堅持親自考察。他也曾陪李零教授去過東岳泰山、西岳廟、東鎮等多處實地考察,并幫助拍攝了北鎮等多處祭祀遺址的照片。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長聘副教授張劍葳盛贊《投龍》圖錄為“研究古代山川文化繞不開的教科書和工具書”,特別肯定其“貫穿性研究”突破分段研究的局限,完整呈現了思想文化脈絡。他認為,從人與天地關系的視角,“投龍”是回應山川精神影響的重要方式。作者團隊通過文物、圖解、紀錄片等方式成功引導讀者構建“神圣空間”的想象,是學術成果呈現的典范。
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策展人談晟廣高度評價《投龍》圖錄,可視為“目前已知最好的學術圖錄之一”,認為其具有深厚的學術價值,將成為標桿。建議未來增訂版可豐富洞天福地內容、拓展山川祭祀范疇等。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吳真高度評價《投龍》在半年內所實現的學術飛躍,特別贊賞其突破性“3D還原”——清晰展示文物在儀式時空中的具體作用,這是道教研究的重要突破。同時指出圖錄后半部對“本命岳”等儀軌細節的闡釋稍顯模糊,為未來的研究預留了空間。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雷聞首先表達了對李零教授“投龍”研究的敬意,認為自己的研究深受影響。他肯定了這本圖錄在圖版、地圖及相關文物細部分析等方面體現的學術深度,也對唐代的投龍提供了一些新的線索,進而指出,在“投龍”之外,還有更豐富的道教金石材料值得深入研究。
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副所長、副研究員谷卿盛贊《投龍》展覽及圖錄以小見大,系統梳理了“山川祭祀到洞天福地”的完整脈絡,指出其借助文物生動展現古代文明中自然的人文化以及人文背后的技術性因素,無論是山川祭祀制度的演變,還是洞天福地系統的建立,都可見人們對于自然空間的“神圣化編碼”的動機、策略和過程,而策展和編輯團隊努力將文本中的地理轉化為可定位的空間,背后則有著堅實的學術基礎和新見,《投龍》還給予讀者有關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啟示,通過詮釋作為文化記憶的“圣域”的形成,嘗試重建文化認同、探索文化認同新的載體和新的可能。
中國美術學院視覺中國協同創新中心教師王冬亮代表中國美術學院感謝了李零教授、渠敬東教授帶領的團隊對《投龍》圖錄的學術打造。他指出《投龍》展對于藝術界也同樣引發震動,大展的思路與展覽呈現提供了從文明史、國家治理和道教視角理解山水的新路徑,超越了單一地從筆墨研究山水之范式。書中圖表和最新發現極具價值。
座談會最后,《投龍》執行主編、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渠敬東做學術總結。他強調本次展覽與出版的核心是“同道”精神——超越學科界限、基于共同文化信念的合作。他們以“投龍”為切入點,旨在找回中國文化中如“鏡子”般映照傳統、天地與山川的根基,以緩解當代社會的焦慮。整個團隊因“同道”而高效、快樂地工作,將學術探索視為起點而非終點,未來將繼續挖掘泰山主題等活態文化傳統,展現其生生不息的力量。
來源:上海書畫出版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