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放出了一條重磅消息:他們要研發一款航程達到1.2萬公里的超遠程轟炸機,號稱能飛越半個地球直接打到美國紐約,還說比中國要厲害。那么,印度真的能研發成功嗎?其表態又有怎樣的用意?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這款遠程轟炸機將從“超遠程打擊飛行器”項目演化而來。目標是要打造一款綜合俄羅斯圖-160的可變后掠翼技術與美國B-21的隱身設計的“混血”戰機,不僅能打得遠,還要隱身性能強,關鍵還得帶著“布拉莫斯-NG”導彈起飛,直接對準歐美等大國核心城市。
聽起來確實挺唬人。可是看看現實,印度真能做到嗎?我們知道,印度的航空工業,一直以來問題重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光輝”戰斗機,項目從1983年啟動,到2001年才首飛,2016年才算正式服役。幾十年間,問題接二連三,飛控、雷達、發動機樣樣不靈,最后還是靠進口美國通用電氣的F404發動機才勉強撐住,至今還難以完全國產化。
再看印度的坦克項目,阿瓊主戰坦克搞了幾十年,搞出來后又容易出問題,至今沒能全面替代俄制T-72和T-90。連這類傳統陸軍武器都造不好,想跨越性搞出一個超遠程戰略轟炸機,實在有點不現實。
畢竟,轟炸機是所有軍用飛機中最復雜的一種。要飛得遠、打得準、隱得好、帶得多,每一個指標都極其苛刻。美國搞B-2用了上百億美元,B-21研發也在秘密進行十幾年;俄羅斯圖-160雖然是世界上飛得最遠、最快的戰略轟炸機,但在蘇聯解體后,也只有不到20架完成戰備,剩下都是停工或翻修狀態。
相比之下,印度不僅在核心發動機領域幾乎一窮二白,材料科學、隱身設計、彈艙結構、電子對抗系統也都嚴重依賴進口。更別說他們所謂的“混合設計”本身就存在邏輯矛盾。可變后掠翼本身就和隱身性能相沖突——翼面活動產生的大縫隙,是雷達波的絕佳反射源。B-2和B-21為何都用固定飛翼布局?就是為了盡量減少雷達反射面積,提升隱身能力。
更何況,隱身技術不僅是外形設計,還需要特殊涂料和復合材料的支撐,印度的材料制造技術在國際上并不領先,難以制作出性能穩定的大型復合結構。至于發動機方面,印度幾十年搞不出一臺能用的重型軍用發動機,現在還指望買俄制NK-32或美制F-414的改進型號來裝自家飛機,這在現實中難度極大。別說引進整機,就連發動機葉片、熱端技術這些核心機密,外國都不肯輕易轉讓。
而且,就算造出來一架,還得有全球導航、遠程通信、電子干擾系統、武器系統整合、后勤保障、空中加油、戰場信息網絡等全套配套體系,印度目前甚至連戰斗機的電子飛控系統都無法自產,戰略級別的大系統整合根本就是天方夜譚。
另外一點需要強調的是,印度此前在洲際導彈研發時一直有“自我約束”,主動聲明射程不針對美國,這次突然拋出一個“可以直接打擊紐約”的目標,很難不被理解為一種高調的政治姿態。這種戰略膨脹,更多像是一種試圖“刷存在感”的做法,既不符合印度過往的軍事政策慣性,也不符合其實際能力。
如果真的說有什么樣影響或用意,恐怕就只剩下刺激周邊國家,特別是中國和巴基斯坦,加快各自的空天力量部署。印度想往“全球軍力俱樂部”里擠,但沒做好準備就沖進去,只會讓周圍國家更緊張,反而引來更多軍事壓力。
歸根結底,一個國家的軍事實力,從來不是靠一兩個PPT模型或口號支撐起來的,它需要幾十年如一日的產業積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和體系建設。印度若真想實現國防現代化,關鍵是得解決基礎工業薄弱、技術鏈斷裂、研發周期過長等系統性問題,而不是靠一紙“2035年首飛”的通告來打雞血。
這個轟炸機項目,說到底更多是一種象征意義的表達。它展示了印度想從“南亞霸主”邁向“全球玩家”的戰略野心,也表達了印度不愿再局限于傳統地區平衡體系的雄心。但雄心歸雄心,現實仍很骨感,從技術可行性、工業能力到全球戰略環境,幾乎沒有哪一點支持這個項目短期內落地見效。
所以,這個所謂的“1.2萬公里轟炸機計劃”,暫時來看更像是一場“姿態戰”。它用于對內鼓舞士氣、提振軍工信心,對外則是表達戰略升級意圖,但它不會改變現有國際格局,不會動搖美中俄在戰略空軍領域的領先地位,也很難真正成為印度實現全球打擊能力的里程碑。總之,戰略雄心可以有,但得有與之匹配的實力支撐,否則,最終不過是“雷聲大,雨點小”,成為軍事圈的談資而已。對于印度來說,轟炸機夢遠未成真,踏實打基礎才是正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