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曾四次助劉邦渡過險境,每一次都堪稱扶大廈于將傾。第一次是在漢中,幫劉邦訓練軍隊,再出陳倉,定三秦,占領富庶的關中,使他由弱轉強。接著,在關外繼續攻城略地,形勢大好。這時,有人向劉邦進言,為義帝發喪,并聯合諸侯,乘項羽伐齊,攻打楚國。結果,五十六萬聯軍被項羽三萬騎兵奔襲,一敗涂地。顯然,這一戰劉邦犯了一個低級錯誤。項羽大軍在外,彭城近于空城,打下來自然簡單。既不意味著勝利在望,更不意味著已經勝利。項羽回師才是決戰,而大戰在即,他卻日日飲酒高會。我想,是出漢中后,一路走得太順,讓他飄飄然了。
彭城一敗,劉邦不光全軍覆沒,逃回的諸侯也紛紛劃清界限,而項羽又一路追擊,不想放跑他,所以,漢國的前途非常兇險。但僥幸有良將韓信,一路收集散卒,保存一支軍隊,成了再次翻盤的家底。當項羽追到京索一帶,韓信用聚集的散兵與之一戰,得勝。此勝雖小,卻對漢國意義重大。在慘敗后重拾信心,穩住局面。其實,此戰前,韓信雖名為大將軍,不過是個教頭加軍師。平時訓練士卒,戰時為劉邦參謀,并不能直接統兵。
京索一戰后,項羽擱置伐齊,調來主力專攻漢國,而劉邦選擇守城避戰。這策略是得當的。韓信在京索擊敗的只是追兵,現在面對主力,自然難取勝。僥幸贏了,也無非傷敵一千,自損八百。大敗后的漢國已經打不起消耗戰,但一味守城也是坐以待斃,非長久之計。最終,劉邦選擇以主力守城,讓韓信率偏師北伐。這個策略不知由誰提起,怎么形成的。只知道劉邦先讓魏王豹回去搬救兵,但他回國就翻臉,于是,派韓信伐魏。
韓信破魏,接著又破代。隨后,劉邦就來收兵。只好招募三萬新兵伐趙,最終于井陘之戰,滅陳余二十萬。消滅趙國主力后,他接著平定下面的郡縣。同時,又一次遣兵助劉邦守城。而劉邦先被項羽圍于滎陽,自知不支,便讓紀信東門詐降,好與數十騎于西門逃走。往后,又被圍于成皋,靠乘夜與周勃吊繩下城墻逃走,再次全軍覆沒。最后,兩人來到趙國,詐稱漢使,進入韓信軍營,偷奪兵權,起死回生。
韓信被奪軍后,又招募新兵,攻破齊國。于是,齊王向楚國求救,而項羽派龍且去救,導致二十萬大軍亡于壅水。其實,這一戰前,楚漢仍是對峙之勢,而后,楚國不僅實力大削,還落入被圍之勢。顯然,項羽也看出這點,立即派出說客,陳明利害,讓韓信中立,三分天下。謀士蒯通也相勸,但韓信還是選擇忠于漢王。
項羽見說服不了韓信,轉頭就與劉邦議和。劉邦苦于項羽的圍困,之前求而不得,現在一提,自然一拍即合。兩人約定以鴻溝為界,罷兵歸國,而項羽還送還其家室。接著,項羽東歸,劉邦也準備西歸。但聽張良、陳平一說,又飄飄然起來。結果,追到固陵,就被困住。固陵可不同于滎陽、成皋,不僅城小,還孤懸于外。即使棄軍,棄城,也難安然逃回本國。不過,好在韓信及時率兵來救,并于垓下圍殲項羽大軍,為楚漢之爭一錘定音。
其實,劉邦在成皋安然等待韓信平齊后來夾擊項羽,就已經勝券在握。非鋌而走險,獨自追擊,無非一直打得太窩囊,急需一場勝仗挽回點面子。結果事與愿違,反再次證明,天下就是韓信打下來的。不過,事實雖然如此,輿論還要引導。于是,有了功人功狗論。
群臣誰功最高?當時,韓信已以楚王就國,不在場,所以,大家都推曹參。但劉邦力排眾議,定蕭何首功。理由是比如打獵,蕭何是獵人,各位都是獵狗。公允來說,蕭何所做的事無需大才,留守關鍵在可信可靠,而且,他也只能是狗。而曹參,雖然攻城略地無數,卻是跟著韓信建立的。所以,劉邦這話是在影射自己與韓信,委婉告誡群臣,我功人,韓信功狗。
其實,韓信的作用不止于四次為劉邦紓危解困,打贏楚漢之爭。更重要的是,殲滅包括項羽在內的各大割據勢力,才讓漢國有了繼承秦朝大一統的基礎。秦開創一統,卻曇花一現,而漢朝繼之一統,并存續四百年。這四百年,是后世中國總能從動亂分裂重新合一的文化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