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隕石中發現全部DNA/RNA堿基(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尿嘧啶和胸腺嘧啶)的消息,源于2022年《自然·通訊》的實證研究。
科學家通過高精度分析三顆富碳隕石(如默奇森隕石),首次檢測到此前未被發現的胞嘧啶與胸腺嘧啶,濃度與太空光化學反應模擬結果一致。這為“地球生命的部分原料可能來自太空”的假說提供了新證據。
不過冷靜下來想一想,這些基本的化學單元,并非“生命本身”,而是生命的“零件”。隕石中發現的是生命的基本化學單元(堿基、糖類),而非完整生命體。如同發現磚塊不等于找到房屋,這些分子仍需地球環境的“組裝車間”才能形成生命。中科院學者南景博指出,尚無證據表明隕石能攜帶完整生命。
關于“來源可能被污染”一直有爭議。有科學家質疑隕石落地后可能受地球環境污染物干擾(如土壤中的堿基)。盡管研究團隊通過同位素差異和太空特有分子進行了反駁,但爭議仍在持續。
生命起源之謎仍未解開。即使堿基來自太空,生命如何從分子躍升為細胞?目前主流假說仍聚焦地球自身環境(如深海熱液口、陸地熱泉)的催化作用。北航教授葉盛更傾向“地球獨立起源論”,認為隕石攜帶的分子數量太少,難成氣候。
星辰的“種子”與人類的追問
當45億年前的隕石,藏著與人類DNA相同的堿基時,我們觸摸到一種宇宙級的浪漫:碳原子在星際塵埃中重組,最終在地球暖洋里蘇醒為生命。
但科學需要警惕“故事的美化”。隕石遞來的是生命的原材料,而非藍圖——就像彗星送來水,但海洋的波瀾屬于地球自己。
或許生命本就是宇宙與行星的合謀:太空拋灑積木,地球搭建城堡。而人類,正用顯微鏡與太空望遠鏡,解碼這場跨越星球的化學情書。
“堿基沉默于隕石深處,直到遇見熱泉的暖流,才開口說出第一個遺傳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