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自轉速度正以科學家無法完全解釋的方式加快,2025年7月22日成為有記錄以來第二短的一天——比標準24小時少1.34毫秒。這種微觀但持續的變化正挑戰全球時間計量系統,可能迫使人類首次引入"負閏秒"來校準時鐘。
地球自轉并非恒定不變。數十億年前,一天僅約19小時,由于月球引力潮汐作用,地球自轉逐漸減慢,每天長度以每世紀約1.7毫秒的速度增加。但2020年以來這一趨勢逆轉,地球開始加速旋轉,不斷刷新最短一天紀錄。2024年7月5日地球自轉快了1.66毫秒,創歷史最快紀錄;2025年7月10日刷新紀錄,7月22日成為第二短,預計8月5日將以1.25毫秒之差位列第三。
"地球正在做奇怪的事情,而我們才剛剛開始注意到,"研究人員表示。這種加速對人類日常生活毫無影響——1毫秒僅為千分之一秒,人眼無法察覺。但對依賴原子鐘的精密導航、通信和科學實驗而言,累積誤差可能導致嚴重問題。國際地球自轉服務組織正密切監測,預計2029年前可能需要實施"負閏秒"——從時鐘中刪除一秒,這將是人類歷史上首次。
科學家提出多種解釋,但均未完全破解謎團。莫斯科國立大學列昂尼德·佐托夫認為地核運動可能是主因:"如果液態外核減速旋轉,地幔和地殼可能因角動量守恒而加速。"冰川融化導致的海平面上升和質量重新分布也可能有微弱影響,但模型顯示這些因素僅能解釋部分加速。"真正原因仍未知,"佐托夫強調,"這種加速可能只是暫時現象,未來地球或將回到減速軌道。"
地質記錄顯示地球自轉曾有過更大幅度變化。例如2016年智利9.5級地震使一天縮短1.26微秒,2004年印度洋海嘯導致一天縮短6.8微秒。但當前加速是長期趨勢而非單次事件,自2020年以來已累計縮短約5毫秒。這種持續加速若繼續,到本世紀末可能需要刪除整整一秒鐘。
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正討論是否永久廢除閏秒制度,改用"平滑調整"方案。谷歌和Meta等科技公司早已采用"閏秒smear"技術,在24小時內分攤閏秒誤差。但這一問題仍無全球統一解決方案,地球自轉的神秘加速正推動時間計量體系變革。
"地球的節奏變化提醒我們,我們生活在一個動態變化的星球上,"佐托夫說。隨著監測技術進步,科學家正以前所未有的精度追蹤地球脈動,而每一個"最短一天"的誕生,都為解開地球內部運作之謎提供新線索。未來幾年,地球會繼續加速還是回歸減速常態,仍是亟待解答的科學謎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