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23日,天問一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啟程奔向火星,這一中國首次自主火星探測任務,讓遙遠的火星再次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這顆被稱作“紅色星球”的近鄰,究竟有著怎樣的面貌?
19世紀晚期,歐洲天文學家利用當時新研制的望遠鏡,發現火星表面的線性網狀條紋,并把它們解釋為“運河”,自此“火星人”成為科幻作品的主角;1976年,海盜1號(也稱維京1號)在火星表面拍攝到一張酷似人臉的照片,再次引發人們對“火星人”的遐想。
01
·火星探測器搜尋生命信息·
從 1960 年蘇聯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至 2018 年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洞察號在火星著陸,人類共進行了 45 次火星任務發射,成功率約 50%,包括 8 次成功著陸。在這 8 次成功著陸中,除了洞察號任務以探測火星內部結構為主要目標之外,其他 7 次任務都把火星古環境探測和搜尋生命信息作為重要目標。
02
·火星隕石提供生命存在證據·
探尋火星生命的另一條重要途徑是火星隕石。迄今為止,火星隕石仍是唯一能獲得的火星樣品,它攜帶了火星形成與演化的信息,以及火星古環境和可能的生命痕跡。1996 年,NASA 的科學家聲稱在一塊南極火星隕石(ALH 84001)中發現生命存在的證據:在隕石中發 現 了 碳 酸 鹽 脈。以及相關的有機質,類似磁細菌中磁小體鏈的形態、磁鐵礦和黃鐵礦等。
03
·火星表面曾經有水存在·
水是支撐地球上生命的關鍵因素,因而也是探尋火星生命的主要線索。所有的探測結果都指示了火星表面水流的主要活動時期早于35億年。后來,由于火星內部活動和火山噴發減弱、磁場消失、河流干涸,從30億年以來,火星就基本上處于與現在相似的寒冷、干旱環境。火星上的水到底去哪兒了?科學家認為,消失的地表水,一部分以地下冰川和兩極冰蓋的形式存在,還有一部分被太陽風吹離火星而逃逸進太空。
04
·火星內部活動決定環境變化·
火星表面宜居環境的變化,主要受控于火星內部活動,是后者的外在表現,也是行星圈層相互作用的一個很好例子,對于認識地球環境的演化和生命出現提供了最好的類比。火星的直徑約為地球的一半,其產生磁場的發電機很早就已停止工作。失去磁場保護的火星大氣和電離層,在高速太陽風的侵蝕下,水和氣體分子不斷逃逸。
火星的塵土里藏著太陽系的往事,那些干涸的河床還在等待被重新解讀。或許未來某天,當人類的腳印真正踏上這片紅色土地,會發現它不僅是遙遠的鄰居,更是我們探索宇宙時,一封寫了億萬年的邀請函——畢竟,誰不想看看,那顆總在夜空眨著“紅眼睛”的星球,究竟藏著多少沒說出口的故事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