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青島一直令許多人懷念不已,那些曾經熟悉的城市街景,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早已是發生了翻天巨變,一張張曾經的老照片也已成為珍貴的記憶載體。有時候,懷舊,或許也是一種美好,對于那份過往歲月的一種感懷,或許是人、或許是物。
這是一套1978年的青島風光明信片,有些記事本的插頁中也會看到這些熟悉的風光場景,不知是否能夠勾起老青島人曾經的回憶。
太平路
明信片的封面是太平路,老青島經典的“紅瓦綠樹、碧海藍天”一覽無遺。左側可以看到新建禮堂、德華銀行舊址、改為政協禮堂的原海因里希親王飯店(90年代拆除建成了泛海名人酒店)等明顯建筑。右側臨海處的半圓弧形所在,早期是一座曾歷經多個時期的紀念碑,60年代拆除后準備建一座大型的毛主席石雕像,后被叫停,在原址建了一座照壁式語錄墻。80年代初語錄墻拆除,現在是一處花壇綠地。
棧橋
幾乎所有的青島風光宣介,都不會少了棧橋。她與最繁華的中山路連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大海,素有“長虹遠引”之美譽。棧橋作為老青島的象征,是毫無疑問的青島地標,成為百年來青島的象征和標志。
中山路
這張中山路的老照片里,會勾起無數老青島美好的回憶,第一百貨商店、青島飯店、紅星電影院、中華商場......承載了太多情懷的老街里記憶。如今,中山路上的這片建筑已拆除消失多年,而它們的前身青島咖啡飯店、福祿壽大戲院、福利洋行舊址更是鮮有人知了。
街心花園
太平路小學對面的海濱小公園,后來改建水晶宮,挖了個大坑后擱淺了,海水滲透過堤壩形成了一個大水坑成了爛尾。2010年起,大水坑地塊經改造建起地下商城,但不知何故未開業即夭折。現在地下商城仍是閑置,地面上成了停車場。
第一海水浴場
青島人的印象里,七十年代的“一浴”木制更衣室也很有特色,與八十年代新建的五顏六色的水泥更衣室,共同承載了無數人難忘的記憶。
水族館
1932年,青島水族館在海濱公園內落成,這座優美的中國古典式建筑,在海濱礁石和浪花的襯托下,尤顯雄偉壯觀。許多年里,這里不知留下了多少市民游客的足跡,留下了多少家庭的照片懷舊。
魯迅公園
魯迅公園位于匯泉灣西側,與匯泉角隔海相望,公園風景點占地面積4萬平方米。以海灣、礁石叢和婀娜多姿的黑松林帶交織成海濱自然風光。漫步公園,沿著海濱逶迤的小徑,水、石、草、樹,亭、臺、路、階,一步一景,令人流連忘返。
萊陽路
依山臨海,綠樹成蔭的萊陽路,歷史悠久的濱海大道,第一海水浴場、海底世界、水族館、魯迅公園、小青島、海軍博物館等標志性的景點都在這條路上。許多年過去,依舊是如今的旅游熱點。
老城區一角
市南老城區作為歷史老建筑保護最好的街區,綠樹紅瓦、碧海藍天,小路蜿蜒充滿歐陸風情,是青島得天獨厚的誘人資源。
嶗山·太清宮
嶗山方圓百里,宮觀星羅棋布,有“九宮八觀七十二庵”之說,其中以太清宮最負盛名。太清宮又名下清宮,俗稱下宮,是嶗山道教廟宇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道眾最多、影響最深的廟宇。它坐落在嶗山老君峰下,與大海近在咫尺,將自然風光與宗教信仰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嶗山·潮音瀑
潮音瀑,因其聲如潮,故名;又因落水點所濺浪花呈魚鱗狀,亦名魚鱗瀑。上世紀二十年代,時任南京國民政府交通部長的著名書法家葉恭綽,應邀游嶗山后為魚鱗瀑題寫“潮音瀑”三個大字。
嶗山內九水
北九水風景區位于嶗山中部巨峰以北,又分內九水、外九水。自大嶗至太和觀為外九水,自太和觀至靛缸灣(魚鱗口、潮音瀑)為內九水。其內植被茂密,山谷中遍布溪潭瀑布,山間隨處可見惟妙惟肖的巨石,行走于水邊棧道,碧綠清澈的潭水令人心曠神怡。
七、八十年代的青島,是現下許多年輕人模糊朦朧的時代,但卻是無數老青島滿滿回憶的時代,每當看到那些曾經熟悉的城市畫面,還是會讓人心動,有一種久違的樸素和寧靜。透過一張張舊影,那個純真質樸的年代仿佛又迎面而來......
青島城市檔案論壇公眾號、青島城市記憶頭條號編輯整理發布,轉載請注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