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晚十點零六分,大暑節氣準時來敲門。
老輩人嘴里常念叨:“冷不冷,就看大暑。”今年冬天是凍得跺腳,還是暖得穿單衣?農諺先給了個說法:“大暑大雨,百日見霜。
”算日子,大暑后一百天差不多到11月初。要是那天真下了雨,初霜怕要提前來“報到”。河北山東的農戶最緊張——晚收的玉米紅薯,可禁不起早霜凍。
還有句繞口令:“大暑不熱,大寒不冷。
”該熱的時候涼颼颼,該冷的冬天可能“塌了火”。
去年江浙棉農就吃過虧:暖冬沒凍死蟲,開春蚜蟲爬滿枝。今年大暑有點“特殊”:晚上十點交節,農歷還碰廿八“雙日”。農諺又補了句:“晚上大暑,八月熱天”“大暑逢雙熱得很”。
國家氣候中心翻了十年賬——“夜大暑”年份,七成長江流域挨過“秋老虎”。2016年浙江更夸張,立秋后還飆過41℃高溫。
今年副高比常年壯實一成半,南方早被熱浪“烙餅”了。武漢街頭溫度計沖過38℃,廣州夜里喘氣都帶水汽。
可華北剛被暴雨“壓”了暑氣,黃淮大暑當天最高才30℃出頭。老輩人又急了:“大暑熱不透,大熱在秋后。”農技站早拉警報:要是八月還燥熱,水稻灌漿不扎實,玉米粒得癟。
農諺是老祖宗攢的“概率學”,放現在得科學著看。
華南臺風一攪和,“百日見霜”根本套不上;北方暖島效應一鬧,溫差節奏早亂了。但怪事來了——把“大暑涼,水滿塘”這類諺語轉成數據,去年秋霜預報準了一成多。
田里的秧苗最誠實:大暑太陽曬透土,冬小麥根才扎得深;西邊打雷響,棉農連夜挖溝排澇。老話說的哪是天氣?是一輩輩人摸出來的生存道。
農諺準不準?
還得看明晚那陣風、那片云。
有人盼著雨——冬雪厚,墑情好;有人怕著涼——暖冬蟲,開春惱。到底是冷冬還是暖冬?答案藏在大暑的風里,也藏在氣候的變里。
想知道后續?
點個關注,今冬咱們一起看“驗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