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對同胞不友好,對外國人卻十分友善,如此荒唐的現象,中國人為什么有兩副面孔?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要在咱們的文化傳統里找答案。
中國幾千年來的社會結構,就像把石頭丟進水里形成的漣漪,離自己越近的圈子越親近,離得遠的就越疏遠。
對家人、親戚、朋友,咱們向來掏心掏肺,責任感特別強;但對不認識的同胞,就容易少了那份熱情,覺得“跟我沒關系”。
同時老祖宗傳下來的規矩里,還有“待客如賓”的說法,招待客人要熱情周到。
所以在很多人心里,對“自家人”不用太客套,對“遠房客人”必須好好表現。
到了現代社會,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大,這種態度反差變得更明顯了。
現在的人上班要拼業績,上學要比成績,就連出門買個菜都要比價格。
資源就這么多,不知不覺中,很多人就把身邊的同胞當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看到別人過得好,心里可能有點不平衡;遇到利益沖突,更是容易急眼。
但外國人不一樣,他們一般不跟咱們搶工作、爭學位、分資源,大家之間沒那么多利益糾葛,相處起來自然輕松得多。
就像在擁擠的菜市場,攤主可能會為幾毛錢和本地顧客吵起來,但遇到外國游客問路,立馬就笑臉相迎。這不是厚此薄彼,而是面對“非競爭對象”時,心里的弦沒那么緊繃。
咱們每天看到的新聞報道,也在悄悄影響著對人和事的看法。
國內的報道里,少不了糾紛、矛盾這些“不那么美好” 的內容。比如哪個地方出了安全事故,哪個家庭里出現了案件。
但說到國外的事兒,媒體更愿意報道文化交流、友好合作這些積極的內容。
這樣一來,大家天天看國內的“問題新聞”,看國外的“友好故事”,時間長了就容易覺得“身邊煩心事多,外國人好像更好”。
這就像看自家孩子和鄰居家孩子,對自家孩子的缺點看得清清楚楚,對鄰居家孩子卻只記得優點,因為“關注點” 不一樣。
還有個挺有意思的原因,就是對新鮮感的追求。幾十年前,在中國很少能見到外國人,大家覺得特別稀奇;現在雖然外國人越來越多,但不同國家的文化、語言、生活習慣還是能帶來新鮮感。
跟外國人打交道時,很多人會下意識地想:“要表現得友好點,別讓人家覺得咱不熱情。”于是會格外有耐心。
可對天天見面的同胞,早就沒了這種“新鮮感”,相處起來反而忘了禮貌。
就像第一次帶朋友回家做客,肯定會把房間收拾干凈,準備好零食水果;但家人天天住在一起,可能襪子亂扔、飯菜隨便對付。
其實仔細想想,這種對待自己人和外國人的態度反差,是文化傳統、社會環境、心理狀態等多重因素交織的結果。
只是很多時候,我們把對身邊人的期待變成了挑剔,把對外來人的客氣變成了過度熱情,才顯得有些“荒唐”。
而當我們學會了把對“遠方客人”的耐心分給身邊同胞,這種態度反差自然會越來越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