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能剪斷三千煩惱絲,卻剪不斷34年的人情紐帶。
有些“慢”與“舊”,恰恰是生活中最珍貴的記憶錨點。
荊溪南路上有間理發店,門口沒有旋轉燈箱,經過幾乎會忽略,它叫俊良美發廳。
俊良美發廳,店名取自老板的名字。
1991年,張俊良18歲,正是青春飛揚的年紀,他的人生軌跡,卻因一把剪刀定了調。
這手藝的種子,傳自他的外公。他的外公曾是宜興光明理發店的老師傅,耳濡目染間,少年張俊良迷上了這“頭等大事”的精細與分量。
學成之后,他執起剪刀,在荊溪南路開出了自己的小店“俊良美發廳”。
34年光陰流轉,剪刀在他指尖翻飛,神情專注,一寸一方,力求分毫不差。
這份近乎固執的認真,源于對手藝的敬畏,也源于外公言傳身教的烙印。
1998年赴無錫比賽獲獎,是他技藝無聲的勛章。
30元剪一次頭發,沒有Tony、Kevin等花哨的名號,一聲樸實的“師傅”便是最熨帖的稱呼;沒有喋喋不休的辦卡推銷,只有日復一日,在方寸發絲間踐行著“干一行愛一行”的樸素信念。
他守著的不僅是老店,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傳承與承諾。
推開俊良的門,時光仿佛在這里沉淀。
一張磨得發亮的理發椅,無聲訴說著歲月的重量;一面照過無數容顏的大鏡子,映照著流年變遷。
柜子上整齊碼放的染發膏、洗發水瓶,是生活的日常所需。
但真正會“說話”的,是那些仍在“服役”的老伙計們。市面上難尋蹤跡的老剃刀,寒光內斂,被師傅如對待珍寶般輕拿輕放。
那把老式吹風機,一啟動,熟悉的焦糊味暖風撲面而來,瞬間將人拉回舊日時光。
那些叫不出名字的梳子、推剪,靜靜躺在工作臺上,每一件都浸染著那個慢工細作年代的氣息。
它們承載著那個時代的記憶,見證了無數客人的青春歲月。
俊良美發廳,早已超越了理發店的功能,成為街坊鄰里生活地圖上一個溫暖的交匯點,編織著一張細密的人情網。
這里剪頭發,更剪出了幾代人的情誼與記憶。
熟客們在此留下半生的痕跡:買菜路過的老街坊,總要推門進來,不為理發,只為和師傅嘮幾句家常;步履匆匆的漢子,在推子嗡嗡的快速運作中,三兩下收獲一個利落寸頭,又匆匆匯入市井人潮;也有為重要日子精心準備的人,枯坐幾小時,只為做出一個稱心的發型。
有顧客笑言,從呱呱墜地的胎毛到如今三十而立,發絲皆落于此地;更有一桌九人吃飯,竟有七位都是這里的“老主顧”的趣談。
祖孫三代人,在同一面鏡子前理過發、剃過頭,爺爺的銀絲、父親的平頭、孫兒的胎毛,都曾飄落在這方寸之地。
奇妙的緣分在此生根、蔓延。
街坊們從小在此理發,成家后又自然而然地攜稚子歸來。
一來二去,剪刀下的寒暄、推子聲里的家長里短,早已將主客關系織成了溫暖厚實的情感紐帶。
周圍的店鋪潮起潮落,換了又換,唯俊良如磐石般扎根于此,成為街坊心中一份安穩的念想和歸屬。
俊良美發廳不僅是手藝的堅守,更是對市井溫情一種無聲守護。人們在此停泊,剪去三千煩惱,也打撈起散落在歲月中的暖意碎片,溫柔地接續著宜城的集體記憶與生活肌理。
宜城街道“百店故事”
百店煙火皆故事,一味一店總關情。在宜興,品宜城。如果你也有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有故事的店,都可以推薦給我們,一起為宜城街道代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