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剛剛出爐的島內民調顯示,支持賴清德的比例已降至42.9%,而近兩成受訪者認為“臺海局勢正愈發危險”。
臺海局勢驟變,島內外“風向”急轉
2025年7月,臺灣島內外局勢驟然緊張。賴清德計劃8月“過境”美國紐約與達拉斯,前往拉美三國訪問,但他還未踏上旅程,臺海已經波濤洶涌。
解放軍東部戰區在7月中旬展開大規模軍演,24小時內出動58架次軍機、9艘軍艦,活動范圍覆蓋臺灣周邊空域與海域。這場行動,恰逢臺軍“漢光41號”實兵操演進入關鍵階段,島內媒體與國際觀察人士瞬間聚焦。
臺防務部門次日凌晨發布通報,島內社交網絡瞬間沸騰。多數臺媒直言,“大陸軍力展示的密集程度超過近年任何一次”,引發島內對未來局勢的深層憂慮。
“過境外交”變成高風險博弈
賴清德的“過境外交”并非孤立操作。根據美國智庫CSIS(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7月發布的臺海安全形勢報告,2025年臺海的潛在軍事摩擦風險指數較去年上升12.6%。而華盛頓對外政策研究所指出,美國對臺政策“持續模糊”,但已明顯趨于謹慎。
本次賴清德出訪路線選擇紐約與達拉斯,意圖拉抬臺灣與美國的戰略連結,但美方公開表態始終模棱兩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7月18日再次重申“依照慣例處理”,未透露是否有高層會面安排。
民進黨高層內部流出的一份簡報顯示,賴清德團隊原本希望能與美國國會重量級人物私下會談,但美方因忌憚中美關系敏感期,并未松口。島內“外交換經濟”的質疑聲也空前高漲。臺媒披露,臺灣當局準備以主權基金大規模增持美債,并可能宣布采購波音客機、擴大半導體在美投資,希望換取“過境待遇”。但民意調查顯示,超過六成受訪者表示“反對用納稅人的錢換政治秀”。
解放軍行動步步緊逼,島內信心動搖
另一邊,大陸官方態度愈發堅決。國臺辦7月15日、外交部7月16日,連續發布聲明,明言反對賴清德以任何名義、任何理由過境美國。更有大陸學者公開表示,“臺獨勢力若盲目試探,解放軍已做好‘由練轉戰’準備。”
這番強硬表態并非空穴來風。軍機軍艦頻繁出動,已經成為大陸對臺常態化威懾手段。軍事評論人士分析,此次解放軍行動并非單純演練,更多是對島內“以武謀獨”言論的精準回應。特別是在臺軍近日高調展示“雄三加強版”導彈、鼓吹“反制大陸航母”的背景下,解放軍的海空兵力直接繞島,令島內軍方一度陷入被動。
島內民調同步反映民眾信心動搖。最新一輪“臺海安全感”調查顯示,超過五成受訪島民認為,若臺海發生軍事沖突,美國出兵概率低于30%。而“只靠美日”的幻想正在島內快速消解。
日本提前布局,“自保”信號外溢
日本對臺的政策轉變,成為本輪臺海危機的另一大看點。英國《金融時報》7月18日報道,日本政府已正式通知駐臺日企,如果臺海爆發危機,各公司需自行負責撤離,不要指望東京提供政府層面的救援。
這一信號早在2022年就已初現端倪。當年起,大型日企每年安排撤離演練、更新應急手冊,部分企業已著手調整生產鏈,降低對臺依賴。日本相關部門在東京閉門會議上明確要求企業“自行負責”,以免卷入臺海沖突。
日方的立場轉變,與其對中美戰略博弈態度的調整密切相關。近兩年,日本經歷了安倍晉三“臺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高調表態,但實際上,東京政界和企業界的主流聲音逐漸轉為務實自保。島內親日輿論受到重大沖擊,賴清德本人多次公開鼓吹“臺日情同家人”,但現實讓這一說法變得極為尷尬。
日本政府的撤離布局,已悄然影響到外資在臺信心。最新一季臺北金融圈調查顯示,超過四成在臺外企已制定緊急撤離預案,三成企業計劃未來兩年內逐步轉移產能或縮減在臺投資。
美日“冷處理”,拉美三國“要錢不要險”
賴清德本輪“外交出擊”還牽動拉美三個所謂“邦交國”:巴拉圭、危地馬拉、伯利茲。巴拉圭總統7月14日公開表示歡迎賴清德訪問,但同時當著臺灣外事主管面“明要投資”。危地馬拉與伯利茲亦步亦趨,實際上都在“以關系換金援”。
但大陸方面則通過多重渠道釋放警告,呼吁拉美各國“勿做國際異類”,早日加入中拉合作大家庭。聯合國2758號決議的權威性不斷被國際主流媒體強調,歐美智庫的最新分析報告普遍認為,“一個中國”原則已成全球共識,“臺獨”沒有實質性空間。
美國的態度同樣趨于務實。美方在賴清德過境問題上始終不愿明確表態,既避免激怒大陸,又不想被島內“政治秀”裹挾。美國在臺協會主席以“育嬰假”為由未接機,去年賴清德夏威夷過境時僅獲執行理事低調接待。今年情況并無明顯松動。
民進黨內外壓力激增,經濟風險顯現
島內政治局勢因賴清德“出訪”與經濟議題同步發酵。7月中旬,民進黨主導的“大罷免”行動以失敗收場,賴清德內部壓力巨大。島內“團結十講”演講活動因民眾批評而暫停,政策宣傳屢屢受阻。國民黨與其他在野黨趁機質疑賴清德對外操作的經濟代價,直指“百億美元投資應優先用于民生”。
經濟數據顯示,2024年臺灣對大陸出口占比高達四成。島內“新南向政策”推行多年,始終難以替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臺積電、環球晶等半導體巨頭赴美建廠,接連曝出成本高企、供應鏈難題,島內產業界對外轉移信心不足。
更棘手的是外資撤離潮。日本與歐美企業在臺布局不斷收縮。金融圈調查顯示,僅2025年上半年,外商撤離資金規模已逼近歷史高點。
賴清德能否突圍?
賴清德此行能否實現預期目標?美國是否會臨時調整接待規格?大陸會否繼續加碼軍演?日本是否會進一步公開表態?這些問題成為島內外輿論的最大焦點。
島內專家普遍認為,賴清德的“過境外交”已陷入高風險博弈。國際“冷處理”,大陸步步緊逼,島內反對聲浪高漲,外資逐漸撤離,任何一步失誤都可能加速局勢惡化。
臺海風險指數創新高,區域安全警鐘長鳴
根據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7月最新發布的“臺海風險指數”,分值已升至過去五年來最高點。報告指出,當前臺海局勢受多重風險疊加影響,單一事件極易引發連鎖反應,區域安全形勢需高度警惕。
美國蘭德公司(RAND)同時警告,若臺海發生重大軍事摩擦,東亞產業鏈將遭受重創,全球半導體供應鏈面臨斷裂風險。日本經濟新聞則分析,臺海不穩已成為全球投資者關注的“頭號黑天鵝”。
“一個中國”原則鞏固,臺獨空間收縮
聯合國相關決議及全球主流大國的表態,使“一個中國”原則的國際地位愈發牢固。拉美三國對“臺獨”立場趨于謹慎,更多國家選擇與大陸深化經貿合作。國際評級機構穆迪、標普均在7月下調臺灣地區主權信用展望,理由直接指向兩岸緊張局勢和外資流失。
參考資料:兩家日本大企業從臺灣知名百貨公司撤資,國臺辦:持續“謀獨”必然會影響外資對臺灣市場的信心
2025-07-16 11:34·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