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認質核價的過程像打仗,一份材料報價要經過多方扯皮,在各個部門流轉一個月才能完成。現在,常規材料在系統上操作立即就能出結果。”7月18日,在重慶科學城城市建設集團有限公司的一間辦公室里,記者看到工作人員秦先生盯著屏幕,輕點鼠標,瞬間彈出一個建筑材料的多個參考價。
如此輕松的操作流程,所依靠的正是西部(重慶)科學城創新打造的全市首個、全國領先的——“工程材料認質核價1+2+N(1個智慧化平臺、2個基礎數據庫、N個項目核價)管理平臺”(以下簡稱認質核價平臺)。這個平臺徹底改變了工程材料認質核價的“游戲”規則,讓過去曠日持久的“拉鋸戰”,變成了如今速戰速決的“閃電戰”。
瞄準行業痛點,以技術創新提升認質核價效率
認質核價是工程管理中的核心工作,關系到材料價格確定和材料質量選定過程是否透明、過程是否可追溯。傳統操作方式,主要是依靠到市場和廠家詢價,耗時長,成本高,各方接觸中存在廉政風險。作為建設單位,重慶高新開發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重慶高新開發集團)每年面臨上百個工程項目的認質核價繁瑣工作,想通過數字化轉型,徹底改變傳統局面。
“我們選擇了從最難的造價環節入手,設計開發認質核價系統,可有效解決建筑行業中的一些痛點問題,來推動建設管理的變革。”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的董事長杜國平繼續說,“通過大數據、智能化,讓項目管理更加規范、陽光、透明,整個過程可追溯,讓建筑業陽光透明起來,打破大家對于建筑業是‘灰色地帶’‘黑盒子’的刻板印象,推動行業轉型發展。通過該平臺保障建筑工程質量底線,嚴控工程建設成本基線,筑牢廉潔風險防控紅線,提升集團數字化管理生命線。這對于推動數字重慶建設,打造清廉國企等都是有巨大推動作用的。”
記者看到,電腦上的系統平臺主頁面上,“數據可視化”清晰展示著材價庫數量、材價庫類型、工程信息等一系列指標,信息價、庫內參考價、歷史工程核定價、歷史工程材料庫等數據,也都能夠做到實時更新。
▲數據可視化平臺。受訪單位供圖
該平臺可對數據進行一系列處理。如,數據采集,就是把紙質檔案電子化、不標準的電子數據標準化;數據清洗,則是對所有同一材料的描述標準化。“我們說的一個數據不是指一個數字,而是一條完整的信息。現在平臺中材料信息7萬余條。”技術支持單位負責人余濤說。這些數據資產,不僅填補了科學城在造價領域的空白,也讓技術支持方在材料識別基礎理論上收獲了3項專利4項軟著。
據統計,自去年11月平臺上線半年以來,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的材料認質核價效率提升了2倍。截至7月15日,累計審減約1.3億元。
拓展服務邊界,以AI賦能傳統產業向新發展
這種數字化轉型帶來的不僅是效率提升,更將廉政工作前置。“我們的目標是做好管理標準化,并加強各方數據對接,利用平臺激活數據活力,不僅為建設管理打好基礎,也能助力和財政審計部門協同,最終以成熟的技術服務科學城進一步發展。”杜國平介紹道。
重慶高新開發集團紀檢部門可利用數字化臺賬,對超時審批等異常情況進行精準監督和通報提醒;數據云端存儲、責任清晰可溯,織就一張數字化、智能化的廉政風險“防護網”。截至目前,平臺已完成41個項目核價,主責環節審批時間壓縮50%,廉政風險發生率大幅下降。以前審計是“回頭算”,現在變成了“實時體檢”。
▲工作人員正操作數據可視化平臺。受訪單位供圖
認質核價平臺的價值,不止于優化管理。隨著平臺二期如期推動,數據積累與技術不斷成熟,平臺開始從管理工具向服務載體升級,有望在科學城實現三連跳:
·平臺系統可匹配歷史數據及智能核價,提前更精準鎖定成本;
·打通結算流程,杜絕“秋后算賬”;
·立足科學城積極融入重慶“1361”數字重慶戰略。
這背后,是技術突破與產業需求的深度耦合。不僅吸引了企業落地,更推動了科研機構的深度參與,助力“政產學研用”的閉環加速成型。
“公司通過這個項目,對科學城很有信心。將在10月前把區域分公司落地在科學城。到時候,我們還將利用科學城的高校資源培養更多復合型人才,以這個平臺推動數據資產轉化深度融入‘數字重慶’建設。”余濤信心滿滿地說。
目前,項目已與轄內科研機構滬渝人工智能研究院展開合作,雙方將各出所長共同就如何讓AI更好賦能,進行技術攻關。更讓人感到興奮的是,已有兩家外地企業提出購買這些“數據寶藏”,也許不久的將來全國首個建筑領域核價數據資產交易就會誕生。
接下來,科學城將以“認質核價平臺”為基礎,積極聯合市建委造價站等單位,探索打造“重慶市數字造價一張網”。杜國平說,“等系統建成后,將會激活全市相關單位沉淀的歷史數據,推動信息共享、從而產生更多價值,為后續城市建設、投資、決策及精細化管理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在“數字重慶”建設的框架下,科學城創新打造的認質核價平臺以數字化為基、AI 賦能為引擎,形成雙輪驅動的創新范式。不僅填補了“數字重慶”在工程材料造價領域的基礎數據空白,更成為城市建設領域數據互通的關鍵節點,為跨部門協同、全流程監管提供了數據底座。既響應了“數字重慶”對“整體智治”的要求,更以工程管理數字化的微觀實踐,為傳統行業數字化轉型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進一步推動超大城市治理從“經驗決策”向“數據賦能”跨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