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敬仰有話說
文/常樹榮
2025年大年初二,天氣晴朗,雨雪過后,樹木被滋潤得泛出淡淡的青綠,空氣中滿是早春的氣息。
清早,孩子們帶我和親家母從河南金城果鄉靈寶出發,游山西著名景區李家大院和陜西著名景區韓城。要說靈寶、三門峽,這都是好地方。是黃河轉彎處的璀璨的明珠,是豫·晉·陜三省交界處。若走高速公路想出省一游——到山西、上陜西一會兒功夫即到達。我們出發較早,到山西李家大院時,成了第一批游客。待我們吃午飯時已游人如織了。
本次從河南出發,到山西、陜西區域,又不繞遠,路路暢通,且往返都不堵車,可謂輕松愉快一日出省游。
人們說,喬家大院看“名”,王家大院看“院”,李家大院看“善”。的確,李家大院之“善”大有看點!史圣故事美如畫,文明韓城名天下。拜謁司馬遷祠,真的是“高山仰止”!韓城古城,古城之古典與新文化密切結合,看到了韓城紅紅火火過大年。
但是,若真寫李家大院和和司馬故里韓城,那是幾天幾夜也說不完,也寫不盡的。因而,我只選幾處來略略展開,給自己留念,同時也分享給眾親友吧。按照旅游行蹤,我先寫參觀李家大院的一些感觸。
李家大院建于李家走向興盛的清道光年間,距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它是一座反映晉南民居風格的典型建筑,相當于10個喬家大院的院落。整個建筑既有晉南四合院的藏風聚氣的民族特色,又有江南園林雅舍秀美的特色,不少建筑還帶有明顯的西洋風格。這與男主人娶英國夫人為妻有關。1907年,政府派李道行留學英國。他娶了英國的妻子麥氏。1914年回國后不久便修建院落。咱們中國人常說的是“千里姻緣一線牽”。但李公子與與英國麥氏的姻緣可不是千里喲,是遠涉重洋的異國情緣。這位英國姑娘1840年生,1911年在英國嫁給李公子為妻。1914年隨夫君來到中國,為李家育三女二男。她入鄉隨俗,尊老愛幼。相夫教子,友好睦鄰。她在為長輩送終,因勞累過度而染病,不治而亡,享年僅僅28歲!在她病故之后,當地村民們送一塊“德豐善霖”牌匾,以寄托懷念敬仰之情。
當年,李公子回國之后還必須按中國傳統習俗來與英國夫人舉行成婚大禮。在婚禮上,英國夫人按照外國人的禮節,像個女兒一樣,熱情擁抱了中國公爹,還含著微笑親了公爹一口。這讓公爹十分震驚,讓全場愕然!公爹當時就打了英國夫人一個響亮的耳光!李公子馬上向英國夫人做了解釋,夫人當時并沒有惱怒,而是給公爹又道歉又按照中國的禮節給公爹敬禮,這樣才平息了婚禮風波。
在參觀游覽時,面對著英國夫人的栩栩如生的雕像,我為這個英國姑娘而感到哀傷。她是多么惹人憐愛,她是為了愛情才先接受公爹不平等待遇的。再有,她的死因:是為李家長輩的喪事操勞過度而身染病,不治而亡。這和她的性格有關,過度地愿意多獻愛心,要不怎么能積勞成疾呢!還有,和當時的醫療條件有關,因為當時的醫療條件、醫療資源是極有限的,因而,在她28歲的時候就英年早逝了。如果她還是在英國,沒有出嫁,28歲的姑娘還嬌滴滴地呢,還在父母面前撒嬌呢。但是嫁到了李家之后,為人妻,為人母,生育了五個子女,這對她的身體、精神的壓力是巨大的。但話又說回來,有錢難買她樂意呀。看來,這異國情緣的愛情是有神奇魅力的,幾乎是曠世之戀。因為愛上了李公子,才情愿為他生兒育五個子女,還愛上了他的國度,還愛上了他傳承的東方文化。
說到這里,再穿插一下李公子他的婚姻觀念。在他生活的那個年代,他竟然如此自律:遵循著一夫一妻制的原則。他一共娶了五任妻子,但是從來沒有納妾。這在富商巨賈當中實在是難能可貴的。還有,他的家風也是很獨特的。英國夫人是第三任妻子,后來他又先后繼娶的兩任妻子都沒有生育子女。可是他的后兩任妻子都是在盡心盡力地撫育著前任妻子的子女,視如己出。可見,“善”這一個信念,已在每一個家人的心中生了根的。而這一信念,正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
提到“善”這一個字,又想到了李家大院特殊的影壁墻。這一影壁墻是由365個形態各異的書法磚雕而成。這一影壁墻,全國僅有一個,非常珍貴。提到“善”這一個字,又讓我不禁想到李家的仁愛行善的義舉。是李氏留給后人的最為豐富的遺產。李家人所處的萬榮縣是多災多難之地,干旱起來,莊稼絕收,餓殍遍野。每當遇到這種極端情況,李家都大行義舉,出錢買糧,廣設粥棚,接濟窮人。李家的粥是有標準的:筷子插到粥里是不許倒的。再如,1929年山西接連大旱,李家賑濟河東17縣區每縣1000銀元,給河東旱災救濟總會捐款1000銀元。對本縣、本村及原籍薛店村特別救濟4000銀元和2000銀元,并廣設粥場。當時山西省政府為李家頒發“博施濟眾”牌匾一塊,以示表彰。二百年風雨滄桑,剝蝕的不過是李家大院的磚瓦,永不褪色的是“善”的那面旗幟在李家大院永遠飄揚!
大年初二下午,我們取道陜西,拜謁了司馬遷祠。對于我來說,是一了多年夙愿。古老的韓城,因為是司馬遷的故里,引得多少人去朝拜史圣。堅守信念的司馬遷,忍受著受宮刑(酷刑)的奇恥大辱和身體的巨大摧殘,嘔心瀝血完成了史記這部巨著。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遭受宮刑是“刀鋸之余”、“大質已虧缺”、“身殘處穢”。但是,他仍然具有熱血男兒的錚錚鐵骨和凌云壯志。他用自己的精神、心血和魂魄著成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記載了上起皇帝,下迄漢武凡數千年的歷史。這部歷史巨著,被魯迅先生贊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也就是說,《史記》既是一部歷史巨著,又是一部文學巨著。如寫人物,神情畢肖,顰笑之間,性格分明。幽憤嘆息,唱嘆有情,打動人心。從史記文章的風格而言,筆含感情,頗有慷慨之氣。如《史記》中的名篇《報任安書》被稱之為我國最著名的散文之一,是我國最著名的一封書信。這封書信,用千回百轉之筆,寫出作者自己的光明磊落之志,書寫了憤郁不平之氣,傳達了曲腸九回之情。讀罷往往讓人潸然淚下。
這次在司馬遷景區還看到了有項羽的雕像在其中。這讓我又想到了《史記·項羽本紀》。在這篇本紀中,司馬遷用如椽巨筆,記敘了項羽在鉅鹿之戰時破釜沉舟,氣吞山河;在《鴻門宴》上,磊落灑脫;而垓下之戰中四面楚歌,凄滄悲壯——把一個大英雄項羽寫得活靈活現,叱咤風云,呼嘯而出,渾身是血肉、是精神!任憑誰讀罷,都要拍案叫絕!
拜謁司馬祠,要經過長長的80m長的古道。是攀登的,要步步上山的。上山的時候,兒子用溫暖有力的大手拉著我,下山的時候是孫子用溫暖有力的大手拉著我。如果不是我有朝拜史圣的動力,我的體力是不能爬山的。
千年一嘆司馬遷,
萬古留芳司馬遷,
高山仰止司馬遷,
光輝的《史記》作者——司馬遷!
2025年大年初二這次旅游,奔山西李家大院,敬仰“善行”,赴陜西韓城拜謁司馬祠,敬仰“忠篤”。
一路敬仰有話說……
2025年1月30日(大年初二)于靈寶
【常樹榮簡介】
常樹榮(蒙古名:其木格),筆名(網名):詩情樂天,女,蒙古族,退休高中語文教師。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中華詩詞學會會員,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近年出書17本。代表書籍《其木格行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