籃球撞擊地板的咚咚聲在夏日的午后格外清脆。近日,淄博市博山區城西街道大辛社區,兩座由閑置車間改造的籃球館內,幾十個孩子正揮汗如雨。捷步籃球運動中心負責人李永先站在場邊,目光專注:“教練場地的選址、供電、用水,社區全給辦妥了。我們只負責專心把孩子們教好就行。”
僅僅四個月,他的學員已達150余名。更令人意外的是,百米之外的小于童學籃球訓練營同樣火爆。一個社區院落里容納兩家籃球機構,實現“優勢互補”,更好地滿足群眾需求,這正是淄博市博山區城西街道以“盤活閑置資源+集成社區服務”激活老舊社區生命力的生動縮影。
昔日的工廠車間成了少年的運動場。
閑置車間“變形記”:從沉睡資產到青春能量場
走進大辛社區,昔日沉寂的工業車間早已舊貌換新顏。兩座籃球館內,奔跑的少年、專注的教練、場邊守候的家長,構成一幅充滿生機的畫面。
“選擇大辛社區,看中的就是這里濃厚的體育氛圍和人流支撐。”李永先坦言,社區黨委書記崔宏的鼎力支持是關鍵。從場地協調到手續辦理,社區全程“護航”,讓經營者能心無旁騖投入專業運營。同樣受益的還有小于童學籃球訓練營,其負責人直言,街道和社區提供的經營思路與招生策略,是他們快速站穩腳跟的“及時雨”。
“能在這么短時間內,招收這么多學員,確實出乎我的預料。”李永先介紹,今年3月15日,他們才開始正式營業,沒想到現在已經招收到150余名學員。
為何在大辛社區“同質化的競爭”,不但沒有讓雙方產生惡性競爭,反而呈現出“優勢互補”的狀態?
“我們建議兩家籃球館通過錯時訓練,針對性教學,為不同年齡、不同需求的人群提供差異化服務。”大辛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崔宏表示,兩個由閑置車間改造的籃球館試營業首月便吸引數百人咨詢報名。這不僅是物理空間的華麗轉身,更是一次成功的社區經濟激活實驗——項目由居民合股投資150萬元,預計年增收30萬元,還顯著拉動了周邊餐飲消費。
寸土寸金的大辛社區并未止步于此。利用區位優勢,社區引入“5KM便利店”,構建起“5公里便民生活服務圈”。生鮮日用品24小時可購、智能化配送高效便捷,居民日常生活的“最后一公里”被打通。閑置資源的盤活,如同一把鑰匙,打開了社區經濟活力與便捷生活的大門。
北山社區的老年人在養護中心得到悉心照顧。
銀發浪潮下的溫暖應答:構筑“一刻鐘養老生活圈”
當籃球場上的青春激情四溢,僅數公里外的北山社區,一場應對“銀發浪潮”的暖心變革也在同步推進。更大的升級在博山水泵廠職工醫院舊址上展開:3300平方米空間脫胎換骨,多功能廳、餐廳、棋牌室一應俱全;新增提升的120張床位中,護理型和失智型床位占絕對比重,且均配備獨立衛浴;1200平方米外立面翻新與500平方米活動廣場硬化,讓環境煥然一新。
“我們社區7000多口人,其中60歲以上的老人已經占到將近40%,退休人員比較多,特別是80歲以上人口就有400人。”北山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王向陽介紹,面對社區嚴重老齡化的問題,城西街道積極探索解決方案,依托原來的養老機構和山東頤興養老集團,在北山養護中心打造了90多張床位,同時將原有日間照料中心交由該集團托管,依托養老機構送服務、送藥、送醫等服務項目,重點聚焦失獨家庭等特殊群體,爭取在今年下半年就能解決社區老年人居家養老的問題。
“目前,我們這里60%以上是失能老人,對社區養老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博山區北山老年養護中心負責人焦花美表示,自養護中心入住北山社區以來,老年人由最初的20余位,已經增長到目前40余位。
一個整合“機構+社區+居家+智慧養老”的運營模式逐漸成熟。社區門診服務覆蓋6100余居民,智慧養老平臺實現健康監測與遠程看護,一張緊密的“一刻鐘養老服務網”在北山社區穩穩鋪開。閑置的醫療空間在服務升級中重獲新生,成為守護暮年尊嚴與安康的堅實堡壘。
一名北山社區居民從墻繪前走過。
家園煥新顏:從“臟亂差”到“打卡地”
社區活力的迸發,離不開人居環境的堅實基底。城西街道對北山社區虎趵路沿線的“美顏”工程,正是將痛點變亮點的精彩實踐。
“緊盯垃圾、裸土、破損路面這些‘老大難’,以‘五化工程’為抓手徹底整治。”王向陽帶記者走過煥然一新的虎趵路。今年3月初,北山社區通過環境大提升行動從虎趵路1號開始,一直到接官亭,短短數月,這里已硬化道路980平方米,鋪設瀝青1.39萬平方米、地磚1486平方米;4000平方米區域新植玉蘭、景松,新建口袋公園2個,安裝路燈36盞,新增車位32個,清運垃圾逾2198立方米;3420平方米墻面重煥光彩。
“環境變美了,居民們心情自然也變好了。”王向陽表示,通過環境整治和綠化提升,周邊接近1000戶群眾直接受益。
更富巧思的是,社區通過招標繪制了200米文化墻,博山標志性建筑、博山水泵廠歷史沿革等元素躍然墻上,成為居民爭相打卡的休閑新地標。一條曾經蒙塵的道路,在精細化整治與文化賦能中,蝶變為承載記憶、凝聚人氣的社區活力廊道。
城西街道創新參與機制,推行“居民認領制”,他們在西冶街、稅務街等社區發動群眾20余人認領綠地、樓道50余處,各認領人積極參與綠地養護、樓道美化等自治活動,取得良好成效。強化長效管理,建立環境整治志愿服務積分激勵制度,居民通過參與清掃、巡查等獲得積分兌換獎勵,推動“一時美”變“持久美”。
從閑置車間到活力球場,從老舊醫院到養老港灣,從雜亂街巷到宜居長廊——每一次轉身都印證著老舊社區的“逆齡生長”,而城西街道正是將“盤活沉睡資源”與“集成優質服務”融合,實現了基層社區治理邏輯的重塑。
(大眾新聞·魯中晨報記者 李波 通訊員 孫建超 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